粤语、
客家话中“登对”指的是相配,配对,合适的意思。粤语中一般是指男女之间的感情。
(1).谓上朝对答皇帝询问。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活尧舜》:“ 熙宁 中, 张唐民 登对。”《宋史·赵雄传》:“
范成大 使 金 ,将行, 雄 当登对, 允文 招与之语。”《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先是
陈升之 登对,帝面许擢置中枢。”
“登分”意指恰当、正好与精准,“着向”表示合理与正确,两者都表示称心遂意;“登对”意指合适与般配。“登”是俗字,
本字为“戥”,音děng,客家话读“dēn或dēm”。戥是微型精致的
杆秤,旧时多用于称量金银或贵重药材,后来,戥的一些术语亦转用于常用的杆秤上。“向”有些地区读为“样”,其意义都是表示方向,亦可作动词,意指翘起。
登分、着向与登对原是制作杆秤与称量的
行话。秤包括提扭、
秤杆、
秤盘和
秤砣。离秤头的第一个
秤星(金属星点线)叫
定盘线,秤的合格与否须通过“打秤盘”来验证,即应观察空称时秤杆是否保持水平。当秤砣线恰好压于定盘线时,行话叫“登分”,即表示精准到位与恰当,此时,秤杆必须呈正确的
水平方向,如此翘指的方向即称为“着向”或“平水”,因此,“着向”就引申为合理与正确。因此,“登分”“着向”都表示称心遂意。另外,旧式秤的秤盘吊线与秤秆间往往连接一吊框,框内有一组“对针”(如图1),“对针”由上方活动垂针和下方固定竖针组成。称量时人们依据两针是否垂直正对,即所谓“登对”来确定
横杆水平方向,也就是说,移动称砣线,当框内对针正对时,秤杆方向就是被确定的水平方向,对针有如此之功用,于是人们便以“登对”来形容般配。
戥,原指厘秤,其最小称量单位为厘,但民间真正的厘秤极罕见,而多为分秤,习惯上人们也把精小的分秤称之为厘秤了。称量时,当称砣线恰好压于某分度线,其精准度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此亦可谓之“登分”。
秤,是衡具,亦象征着公平,在
客家民俗中同样有着公平寓意。旧时,围屋里住着的是大家族,当年内有第二个年轻人结婚时,大厅内就要水平悬挂一把杆秤,新娘“过门”抬头要看到这把秤,否则,人们会认为屋内的运气都被前一位结婚的新娘占去了,没有公平地留给后来者。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