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鳞蛇(学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又名疣鳞蛇,是蛇亚目
瘰鳞蛇科下的一个品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印度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瘰鳞蛇是一个完全生活于水中的蛇种,暂时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全长雌性1000mm,尾长占1/10。头部灰黑色,体尾背面灰白色,具黑色环纹或黑横斑。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头背被覆瘰粒状小鳞,吻背者略大;鼻孔位于吻背,开口向上,圆形,围以环形鼻鳞;眼小,位于头背侧,两眼间一横排有鳞8~11枚,瞳孔直立椭圆形。体粗壮而略侧扁,后段尤侧扁;通体皮肤松弛,覆以细小的瘰粒状鳞,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约100枚;没有较大的腹鳞,沿腹面中央的皮肤形成一褶襞,覆以极小的棘鳞。尾短而侧扁。我国仅在海南省三亚沿海捕获过1条。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及所罗门群岛。生活于大陆或海岛沿岸河口地带,以鱼为食。在有的地方数量极多,常成群集队,渔民捕鱼时常被捕入网中。卵胎生,每次产仔蛇6~8条,初生仔蛇全长约220mm。
象鼻蛇瘰鳞蛇的腹部没有宽阔的鳞片,而且双眼长得接近顶部(身背),故此所有瘰鳞蛇都是水行性的。它们最为人注意的特色是其鳞片,瘰鳞蛇的表皮质感松弛,比起同体型的蛇类而言显得过份地硕大;而且它们的鳞片并不是逐片相互重叠的,反而是像金字塔一般以锥状堆积。瘰鳞蛇擅长伏击猎食,它们会潜藏在河床、溪涧中,等待鱼类游近,再以身体突击地把对方卷起来。它们的鳞片相当粗糙,因此能稳稳抓着滑溜的鱼类(注:和蟒类缠绕猎物不同,瘰鳞蛇并非是把它们缠死,而是起到防止逃跑的作用)。成年的瘰鳞蛇身长约在60厘米至2.5米之间。
瘰鳞蛇的主要分布地,西起自印度及斯里兰卡,以至东南亚热带地域、菲律宾一带;南至印尼、马来西亚、帝汶;东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岸、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