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是
宋代文学家
黄庭坚创作的一组诗。整组诗是以评议政局和怀念故旧为内容的,是它对新的政治形势的一种感应。从艺术形式上看,是学习
杜甫的那些议论时事人物的变体绝句的,正如杜甫讲的“老去诗篇浑漫与”,往往随意挥洒;但“老去渐于诗律细”,愈老愈熟,愈趋平淡,则又觉自然而浑成。
作品原文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1
其一
翰墨场中老伏波2, 菩提坊里病维摩3。
近人积水无鸥鹭4, 时有归牛浮鼻过5。
其二
维摩老子五十七, 大圣天子初元年。
传闻有意用幽侧, 病著不能朝日边。
其三
禁中夜半定天下, 仁风义气彻修门。
十分整顿乾坤了, 复辟归来道更尊。
其四
成王小心似文武, 周召何妨略不同。
不须要出我门下, 实用人材即至公。
其五
司马丞相昔登庸, 诏用元老超群公。
杨绾当朝天下喜, 断碑零落卧秋风。
其六
死者已死黄雾中, 三事不数两苏公。
岂谓高才难驾御, 空归万里白头翁。
其七
文章韩杜无遗恨, 草诏陆贽倾诸公。
玉堂端要真学士, 须得儋州秃鬓翁。
其八
闭门觅句陈无己6, 对客挥毫秦少游7。
正字不知温饱未8, 西风吹泪古藤州9。
其九
张子耽酒语蹇吃, 闻道颍州又陈州。
形模弥勒一布袋, 文字江河万古流。
其十
鲁中狂士邢尚书, 本意扶日上天衢。
惇夫若在鑴此老, 不令平地生崎岖。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荆江亭:在江陵(今属湖北)。即事:写眼前景物和感触。
2.翰墨场:文坛。老伏波:马援,东汉名将,封伏波将军,六十二岁时尝自请出征五溪(今湖南、贵州交界处)。这里诗人以“老伏波”自况。
3.菩提坊:佛寺。维摩:即维摩诘,学问僧,尝带病讲经,故历代文人喜以自况。
4.近人:和人靠近的地方。
5.浮鼻过:指牛渡水时在水面露出鼻子。
6.觅句:搜寻诗句。陈无己:陈师道。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〇:“陈无己平时出行,觉有诗思,便急归,拥被卧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而后起,真是‘闭门觅句’。”
7.对客挥毫:形容作诗的豪放与敏捷。秦少游:秦观的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六:“少游则杯觞流行,篇咏错出,略不经意。”
8.正字:指陈师道。时师道任秘书省正字。古人往往用官衔来代替名字。
9.“西风”句:指秦少游于元符三年(1100)秋天在从雷州贬所北归时,客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事。
白话译文
其一
我像当年的伏波将军一样,在文坛上征战多年;如今却像病中的维摩诘,困居在菩提坊。
近处的积水没有鸥鹭飞翔,偶尔有归家的牛浮水而过,露出鼻子。
其二
我今年五十七岁,正值天子即位的新元年。
听说朝廷有意启用隐逸之士,可惜我病体未愈,无法前往朝见。
其三
深夜里,朝廷定下了天下大计,仁风义气传遍了宫门。
等到天下彻底安定,君王归来时,他的道义将更加尊崇。
其四
成王像文王、武王一样谨慎,周公和召公虽然略有不同,但都是贤臣。
不必非要出自我的门下,只要任用真正的人才,便是至公之道。
其五
司马光昔年被重用,诏令启用元老,超越了群臣。
杨绾当朝时,天下欢欣;如今他的断碑零落,卧在秋风之中。
其六
那些逝去的人已经消失在茫茫黄雾之中,他们的功业无法与苏轼、苏辙两兄弟相比。
谁能想到,才华横溢的人却难以被朝廷驾驭,最终只能空自归来,成为万里之外的白发老人。
其七
韩愈和杜甫的文章毫无遗憾,陆贽的诏书令众人倾倒。
玉堂中需要真正的学士,只有儋州那位鬓发斑白的老者才配得上。
其八
陈师道闭门苦思觅句,秦观对客挥毫成章。
陈师道如今不知能否温饱,西风吹泪,怀念那已逝的友人。
其九
张耒嗜酒,说话结巴,听说他又从颍州到了陈州。
他的样子像弥勒佛一样随和,但他的文章却如江河般万古流芳。
其十
邢恕是鲁地的狂士,本意是想扶持朝廷,让天下太平。
如果惇夫还在,定能规劝这位老者,不让世间生出那么多坎坷。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黄庭坚晚年作品。元符三年(1100)五月徽宗即位,政策改变,旧党被陆续召回,山谷在新君即位的当月就接到复官令,延宕至十二月离开戎州,途中时有逗留,至次年即建中靖国元年(1101)四月抵达荆南(即今湖北江陵),寄家沙市等待改官的命令。《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就是在荆南待命时作的。
作品鉴赏
这组诗中的第二首说到“天子大圣初元年,传闻有意用幽侧(按:谓在野的人),病起不能朝日边。”则此首当作于宋徽宗即位之初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刚即位时,有意调停“元祐”与''绍圣”两派矛盾,把年号定为建中靖国,起用了一批在放逐中的“元祐党人”。黄庭坚因此得于元符三年十一月离开戎州贬所,次年(即建中靖国元年)到峡州。在那里待命,并写了这组诗。徽宗的“有意用幽侧”,给有志用世的黄庭坚带来了希望;但他经历过“熙丰”—“元祐”—“绍圣”的反复,他不能不有所担心。这时,他希望朝廷真能破除门户之见,大臣不要结党营私,应“实用人才”,一秉“至公”(“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才即至公”)。他的意愿是很好的;然而事实未必如此。秦观已死于贬所;陈师道召到京中,也只是一个“正字”小官,难免饥寒;他自己则还处在荒江之上。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这组诗的。
第一首是就自己来说的。第一句把自己说成''翰墨场中老伏波”,意谓自己是文坛老将,人虽老,但仍像汉代的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精神矍镰,还有“可用”之处。《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六十二岁时自请出征,并“据鞍顾盼,以示可用”。马援还说自己“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黄庭坚用了这个典故,表明了他为国效力的意愿与决心。苏、黄作诗,皆喜用典。典故用得好,能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含义,此即一例。次句说自己像佛经上讲的维摩诘一样,还病在菩提坊中。维摩诘是佛经上一个有学问、文才的人,所以文人皆喜用以自比,王维即取以为字。而且,“文殊问疾”这段故事,在唐朝已成为说唱材料(现在还传有《维摩诘经变》),故当为人所共知之典。山谷信佛,故自称“病维摩”。这句是说,他的“不能朝日边”,自非纯由于病的缘故。他有为国效力之心,而病卧荒江,其苦闷是不言而喻的。第三、四句着重写所居之荒凉。黄庭坚《登快阁》云:“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然而,这里却连鸥、鹭这样水鸟也没有,自然不是隐居的地方。当然,他也没想到隐居。这里可以见到的,“惟见归牛浮鼻过”水。这一描绘,使穷乡僻壤的荒寒景象,浮现如画,做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而作者的苦闷心情也就寄于言外。牛浮鼻渡水,语出佛书,但也是实景,在乡村中到处可见。唐时就有陈繇写过“隔岸水牛浮鼻过,傍溪沙鸟点头行”(见《北梦琐言》),任渊注说:“此本陋句,一经山谷妙手,神采顿异。”比黄稍迟的孙觌也有“老牯浮鼻水中归”,显然是就黄诗而点化的。他只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反映了他当时的境遇。不仅他个人境遇如此,他的朋友,像诗人陈师道、词人秦观,其境遇也不好。
组诗第八首(“闭门觅句陈无己”)讲的就是这一点。这一首写陈、秦两人。既写了他们的苦吟与“挥毫”,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与诗风;也写了他们的饥寒或贬死,反映出文人的悲惨境遇。用“闭门觅句”来描绘陈师道,是概括得很好的。朱熹说:“陈无己(师道)平日出行,觉有诗思,便急归,拥被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而后起,真是'闭门觅句'也。“(《语录》)可见这一艺术概括合乎实际。但这不能视为“不接触社会广阔现实生活”,因为明明是“平时出行,觉有诗思”,才“急归”“闭门”的,可见“诗思”正是“出行”所得。而且,作者构思,“其始也皆收视反听”(陆机《文赋》语)。中外古今,同此经验。因此,以为“闭门觅句”只能导致浮浅,与事实不符。至于秦观的“对客挥毫”,朱熹认为:“盖少游(秦观之字)只一笔写出,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自绝好。”秦观“博综史传”(苏轼评语),作品“清新婉丽”(王安石《答东坡书》中语),且“语豪而工”(《艺苑雌黄》),黄庭坚也说他“笔力回万牛”,看来并非皆是“一笔写出”。看来,这里所说的“对客挥毫'',正如欧阳修讲的“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或者像黄庭坚讲的“想见扬州众年少,正围红袖写乌丝。”无非描绘其豪放与敏捷,而不是不加锻炼之谓。两人的工力、才能如此,其境遇如何呢?陈师道被召为秘书省正字,,他自己当时也很高兴,甚至说正字一官“名虽文字之选,实为将相之储”,他是抱有幻想的。但时过不久,他就因郊祀时,不穿赵挺之所赠之衣,因而“寒冻得疾不起”了。黄庭坚诗中的担心,竟成事实,可谓“不幸而言中”了。至于秦观,则早已死在被贬的滕州,“西风吹泪古滕州”,讲的正是这一事实。这些事实也就揭穿了宋徽宗“用幽侧”的欺骗性。“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北宋不久也就亡国了。把这两首诗(还有其他几首)连贯起来看,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这样的诗,写的就不是个人感慨,而实是社会生活的镜子。如果再把它与“实用人才”等语合起来看,还可以想到黄庭坚的政治敏感与识见。由于此诗是晚年作品,个别句子(如“近人积水无鸥鹭”)不免粗率一些,但总的来看,却能“锻炼而归于自然”,“出之以深隽”(《艺概》)。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宋哲宗时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因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
苏轼,与
张耒、
晁补之、
秦观并称“
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
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
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
宋四家”之一。有《
山谷集》《
山谷琴趣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