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畬,汉语三级字,读作畬(yú或shē)。
释义
〈名词〉
1.开垦了二、三年的熟田
田…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尔雅·释地》
如何新畬。——《·周颂·臣工》
〈名词〉
1.火耕地,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长刀短笠去烧畬。——刘禹锡竹枝词
2. 又如:畬刀;畬田;畬耕(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
3.〈量词〉如:“锄得一片地,种得一畬粟”
〈动词〉
1.火耕, 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新畴复应畬。——陶渊明和刘柴桑
2. 如:畬种山林
古籍解释
畬,《说文解字》曰:“三岁治田也。
《易》曰:‘不葘畬田。’从田,余声。以诸切(yú,音似余)。”就是说,畬是连续三年经过耕种的田地。
《周易·无妄》曰:“未开垦的荒地,将要改造成初耕的田地。”读yú(音似“余”),是个形声字。
畬,还可读shē(音似“赊”),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的意思。这样的田地叫畬田。畬田就是新田。
尔雅·释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
《诗经·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西周时代的农田,有所谓“菑田”、“新田”、“畬田”的名称。杨宽先生以为“菑”是第一年初开垦的荒田,“新”是第二年刚好可用的新田,而“畬”是第三年已垦好的熟田。“较为合理。”这是很能诠释的。
字体演化
古代从事开荒种地、畬耕、烧畬、刀耕火种游耕经济形式生活方式农民被命名为畬民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从“畬”分出“”作为族称,以“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3 16:45
目录
概述
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