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楼
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
番仔楼(又称:番客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特别是泉州)民居建筑。番仔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
建造年代
番仔楼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闽南一带华侨多到南洋一带创业,归国之后建造番仔楼,现存的番仔楼大部分是在清末到解放前后所建。
建造类型
番仔楼可以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按照传统的闽南民居木结构营造技艺所建,即利用大木作作为受力结构。另一类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所建。这两类不仅营造技艺不同,并且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分别,一般来说,传统技艺营造的番仔楼,立面多采用传统的闽南红砖,而钢筋混凝土的则是水泥立面。一般来说,采用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所建造的番仔楼所包含的中式元素和闽南传统工艺比钢筋混凝土的番仔楼多得多。
位于永宁子英村的联荣同居就是一栋采用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所建的番仔楼。
联荣同居
以下内容摘自石狮日报:
在永宁镇子英村有一座兄弟厝,和只有百米之遥的万芳楼相比,它显得很“年轻”,从房屋石柱和门帘上“爱护祖国建设、保卫世界和平”、“谦虚、忠实、前进、立志”的文字,一眼就能知晓其建设年代。建于1953年的这座大厝是由李逢玺、李逢康兄弟合资建设的,左边是“康乐别墅”,右边为“观涛别墅”,连接这两部分的中间部分赫然写着“联荣同居”四个大字。
偌大的院子里有些许凌乱,观涛别墅前的空地上晒着一些灵芝,再往前停放着一辆摩托车,摩托车边上放着捕蛇的笼子,靠围墙的空地被开辟为菜地,菜地里一抹身影正在忙碌着,似乎对前来参观古厝的人习以为常了。“我叫叶剑川,与古厝的主人是朋友,他们一家都到菲律宾去了。”叶先生告诉我,他在古厝里已经住了十多年,受主人之托,他守护着这座珍贵的兄弟厝。
记者了解到,在解放前,年仅17岁的李逢玺南下菲律宾谋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店铺店员,在积累一些资金和经验后,他开了一家小油漆店,后来又将产业扩充到钢铁业,并迅速成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事业有成后他心系家乡,与李逢康合资建起了兄弟厝,两栋房子之间紧紧连接在一起,即使是2楼的大厅亦有一条通道横跨两座别墅。
据说,这座大厝刚建成的时候,周围是空地,房子的顶部水泥材质是从上海运送过来的,所用的木材也都是从福州买来的上等杉木,屋后还有后花园,里面种满各种果树;屋子内的墙壁砖是专门请人加工制成的,砖上“八骏图”等图案是经过很繁琐的工序烧制上去的;屋中的木床是仿造古时候的龙床结构制成,在当时的泉州南门外轰动一时。
在叶先生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观涛别墅内参观。叶先生住在别墅的一楼,虽然已隔60年光阴,但古厝内部仍是原来的构造,用木板将房间隔开。二楼虽无人居住,窄小的木梯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但木门、木桌和其余物件均按原位摆放着且保存较为完好,打开通往阳台的木门,一缕阳光照射进来,一切如昔,令人仿佛回到了那些年古厝热闹的光景。
“这些砖雕大概是在‘破四旧’时期被毁坏的。”二楼的阳台上装饰着别致的砖雕,大概都是灵兽的造型,色彩鲜艳,雕工细腻流畅,姿态栩栩如生,只可惜多有破损。别墅门墙上的对联传达出“修身齐家”之意,警醒后人要勤奋谦虚,可以看出主人的风雅与品格。
叶先生说,房子的主人虽然久居菲律宾,但是每年回乡都会回到古厝里,前几天市有关部门才派人前来古厝拍摄照片留存资料,他相信这座难得的兄弟厝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记者占婷李少钧)
左边这栋迎熏楼就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所建的番仔楼。
在永宁,有一座传奇的番仔楼——六也亭,也称杨家大楼,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六也亭就是采用钢筋混凝土所建。
杨家大楼
以下摘自东南网:
在石狮市永宁镇的后杆柄村,有一座名为“六也亭”大洋楼,因内设房间过百,俗称“九十九间”。这座由菲律宾富商杨邦梭所建的豪宅,是民国时期闽南华侨建筑的典范,在石狮乃至泉州都颇负盛名。东南网记者日前闻名而至,探索这座华侨豪宅背后的故事。
家族南洋打拼 荣归故里建房
据杨氏族谱记载,家族第14世至19世辈分取名为:国、家、邦、荣、祖、德。杨邦梭的父亲属于“家”字辈,家里还有5个弟弟。上世纪20年代,随着闽南人往菲律宾谋生大潮的出现,在永宁以种地、赶驴子为生的杨邦梭,跟随十来个叔伯兄弟来到菲律宾,从码头搬运工做起,开始了艰难的异乡生活。
凭借着勤劳的双手、聪明的头脑,以及精诚的团结,杨氏家族在菲律宾创办了一家卷烟厂,并慢慢发家,成为菲律宾闻名的富商。随着家族事业的不断发展,作为长子嫡孙的杨邦梭果断的摆脱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对烟草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明智的经商头脑让杨邦梭成为当时菲律宾的十大企业家之一。
光宗耀祖的思想深深的影响着杨家人,杨氏家族于上世纪20年代,决定在家乡祖厝旁建造6幢大楼,分别给“家”字辈的6大家族居住。后因当时社会动乱等原因,又改为6家族共盖一幢大楼,也因此命名为“六也亭”。
外观洋气十足 布局闽南风格
六也亭建于1929年,竣工于1933年,历时5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钢筋水泥等建材在闽南还十分罕见,六也亭的设计图纸及所用建材皆从菲律宾运送而来。建成后,中西合璧的六也亭颇为新颖别致,又因其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因而闻名乡里。
六也亭的外墙为高雅的白色,装饰花纹洋气十足,偌大的窗户采用透明花玻璃镶嵌,牌匾上刻着天使图案的浮雕,连楼梯也是雕花镂空的华丽螺旋式楼梯,处处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
但这座洋楼的布局却是地地道道的闽南古大厝,依然有大厅、小厅、偏房、后轩、后房、厢房和下落等,是标准的“七间张、十榉头式两落大厝”款样。
内设170多间房 曾住300余人
六也亭占地面积6670多平方米,楼内设有170多个房间,洋楼旁还设有闽南式建筑的佣人房、更房等,规模十分庞大。在六也亭旁边,还保留着杨氏家族清朝时建的祖厝。虽然闽南式的古厝与南洋风情的六也亭风格迥异,但两者并列却出奇的和谐自然。
正在编修《永宁镇志》的一位当地老人郑天应告诉记者,六也亭人丁兴旺时,曾四代同堂,有200多嫡亲人口,加上百余佣人,共有300多人。在洋楼楼顶的一个亭子里挂着一口大铜钟,到了开饭时间便会有人撞击通知,可谓“钟鸣鼎食”。
在六也亭的院子里有3口水井,并配有水槽,可供佣人提水、洗衣服等。此外,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盗贼较多,大院入口处还设有长长的更房,夜里常雇请枪手来配合家丁守夜。
重视后辈教育 积极回报桑梓
彼时的杨家,作为闻名海内外的大户人家,非常重视子孙后辈的教育问题。据了解,在建造六也亭之前,杨家曾花10万大洋在鼓浪屿海坛路27号购置了一幢3层洋楼,除了往返菲律宾较为便捷外,还很方便子孙后辈上学读书。因此,当时杨氏家族的“荣”字辈,大多都是在鼓浪屿读书成长的。
而因生意等原因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杨家人,通常会请教师来家授课;因在海外没时间读书的杨家人,则会利用回国探亲时间,抓紧读书。正是杨家几代人传承着这种勤学进取的良好学风,因而,六也亭出了不少学士、硕士、博士等,家族颇具文化素质。
杨氏家族不仅“独善其身”,还积极回报桑梓。据介绍,“荣”字辈的杨荣石就是杨家热心教育的一个典型代表。后杆柄村的小学、幼儿园、村道、祠堂,甚至村里的教育资金等公益事业都留下了杨荣石热爱家乡、关心事业的光辉业迹,至今仍为村里人津津乐道。
族人旅居海外 洋楼衰败不堪
这座在后杆柄村屹立了近百年的豪宅,深深的刻着杨家老一代华侨的故事。它目睹着这个家族的兴衰,也经历着时代的变迁。
据六也亭的“祖”字辈后人杨祖业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六也亭曾遭到日军的炮弹攻击,并有部分建筑受损,虽然已于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修复,但仍留有抗日时期明显的痕迹。
六也亭有部分房间租给了外来打工者,杨氏家族中,仅有“祖”字辈后人杨祖志一家仍在居住。杨家除了在国内的子孙百余人外,大部分都旅居港澳、东南亚及北美洲等地,约有上千人。
如今的六也亭已衰败不堪,布满青苔的雕花楼梯、斑驳的墙壁、满是灰尘精致古董,这些往日的繁华只能在一片荒凉中依稀可见。
政府有意保护 尚无规划出台
杨祖业告诉记者,许多杨家人都有修缮六也亭的想法,但修缮洋楼所需的庞大资金令他们望而却步。且杨氏家族庞大,遍布全球各地,难以征集所有族人的意见,修缮一事便就此搁置。
据永宁镇党委书记张国钦介绍,镇政府有意向修缮六也亭,并将其打造为“民宿”、“展示馆”等发展保护起来,但要做到“修旧如旧”需要一笔较庞大的资金和一定的时间。
此外,张国钦还表示,石狮市委市政府正大力支持永宁发展旅游业,但美中不足的是,镇里仍极度缺乏旅游行业的职业管理人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政府尚无较成熟的相关规划出台,六也亭的修缮开发项目也就暂时搁置。
志成兄弟楼
以下摘自晋江经济报:
晋江吾坑村,提起志成兄弟楼无人不知。这座楼在吾坑村已然成为一栋标志性建筑。这座始建于1935年的建筑,代表了当时顶尖的建筑水平。更特别的是,仅一座楼,就有约50间房间,139个门,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由此可见。
近日,记者来到吾坑村,探访这座超过80年的番仔楼——志成兄弟楼
大门并不位于整座房子的正中,而是设置在围墙的侧面。当记者来到正门的时候,不由得昂起了头。正门并不大,但样式却十分少见,整个大门共有三层,像叠加起来的亭子,每一层的四个角颇有燕尾屋脊的味道,细看可发现,每一层的屋脊的细节都不一样,可见设计之用心。
走进大门,是一个开阔的院子。志成兄弟楼就坐落在这个院子里,共有三层。走进一楼,可以发现,这座楼保存得十分完好,甚至连木窗上的水墨图案还清晰可见。房子中间是天井,让整座房子的采光更为通透,左右两边的格局是对称的。
记者来之前就听村里的人说,这座楼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门很多。当记者觉得一楼几乎走了一遍的时候,心里不由得疑惑:二三楼的构造和一楼相似的话,这样算起来门也不会多啊。但当其中一个侧门打开时,记者才发现,这一楼还大着呢。这门后不是一个房间,简直是又多了“一栋房子”,只不过连在一起。而在另一侧也是同样的结构。就像三座大房子相连,规模可想而知。若不是有熟悉的人带路,还真找不到方向。
通往二楼的楼梯也让人惊艳了一把。只见楼梯有红、白、黄、绿四个颜色,在80年前这样的建筑水平应该说是非常之高了,而且保留,颜色和花纹都还十分清晰。一般来说,楼梯都是在同样的位置,但记者却在二楼楼梯口附近转了半天也没找着通往三楼的楼梯在哪里。原来,这通往三楼的楼梯在中厅后面,要打开一个门走进去才能看得到。
三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阳台的“圆顶亭子”了。这个亭子共有六根圆石柱,石柱上的半圆形从外部看像一个半球倒扣着,站在这个圆顶下,可以看到中部均是空心的,说话时还会有明显的回声。这个“圆顶亭子”是欧式风格,但是最顶部却是一个小型的中式石亭,中西融合得十分和谐有美感,让人不住称赞。
从一楼到三楼,可以发现,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石料和木头,经过了80余年,除了加装水电以外,从未整修过,却还十分坚固。木材和石头雕刻的图案也都十分精致。虽然该楼的后人已经迁往菲律宾,但是一直请人照看着。记者走访的时候,春联和红灯笼都还鲜艳着,院子晾着的衣服也为这座楼添了不少生活的气息。
那么,这座番仔楼的主人是谁呢?据了解,这座楼的主人叫许志北(许志成),故该楼名为“志成兄弟楼”。许志北的后人多年前就迁往菲律宾,该楼始建于1935年。
工艺
番仔楼的工艺基本上就是闽南传统工艺,特别是泉州古民居的传统工艺,泉州民居建筑在中国古民居中独树一帜,闽南向来被称为红砖文化区,因为闽南民居是采用与中国传统民居不一样的红砖。
以下,可以通过泉州市石狮市永宁镇的一些建筑工艺来看一下番仔楼的工艺。
可点击图册进行查看。
现状
民间出现了一些声音,希望能保护番仔楼,特别是位于福建省石狮市的永宁卫小吃客栈(weibo是石狮永宁卫小吃青年旅舍),这家客栈致力于番仔楼的保护,客栈的主人是一位85后,在全国旅行归来之后,看到番仔楼一座座慢慢消失,就在永宁开了客栈,希望通过带动永宁的旅游业来推广这些闽南瑰丽建筑。
想要比较集中地欣赏番仔楼,还是得去永宁,永宁本身是一个古卫城,意为永保安宁,不仅有番仔楼,镇区更是有着40多座寺庙,而又被大海三面环绕,小吃特别多,是一个特别而值得一访的海滨小镇。
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可以看到番仔楼引起更多热爱建筑的人的关注,让这些美丽的建筑可以长久地活在闽南这片土地上。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0:45
目录
概述
建造年代
建造类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