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性肝炎
病症名称
界面性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界面性肝炎和碎屑样坏死(piecemeal necrosis)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对同一种病理变化的两种不同表述。碎屑样坏死强调了肝界板及其相邻的肝细胞死亡,界面性肝炎则着重于表述肝界板区域(肝实质与间质交界处)的炎症反应。
1968年意大利临床学家De-Groot邀请当代肝脏病理学家H.Popper和D.S.Sherlock,一起根据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是否显示碎屑样坏死,把慢性肝炎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两类。所以一直以来碎屑样坏死被看作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单行排列至小叶边缘处,每行最末端的肝细胞连接成肝界板(limiting plane),它是肝实质与间质(门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包括门静脉、肝动脉和胆管)的分界线。慢性肝炎门管区炎症波及肝界板,引起肝界板呈散在分布的单个肝胞坏死,门管区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通过肝界板坏死形成的破口浸润肝实质,导致肝界板及其相邻的肝细胞簇状坏死,称之为碎屑样坏死。近来研究认为慢性肝炎肝界板及其相邻的肝细胞死亡是细胞凋亡而不是细胞坏死,因此对碎屑样坏死提出质疑。慢性肝炎时呈现炎症反应的改变主要位于肝界板或纤维间隔附近,即肝实质与间质交界处,用界面性肝炎来表述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更为妥贴。
从病理角度分析,界面性肝炎和碎屑样坏死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对同一种病理变化的两种不同表述。碎屑样坏死强调了肝界板及其相邻的肝细胞死亡,界面性肝炎则着重于表述肝界板区域(肝实质与间质交界处)的炎症反应,国外文献并不排斥碎屑样坏死,采用界面性肝炎(碎屑样坏死)来描述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不应把界面性肝炎理解为不同于碎屑样坏死的一种新的慢性肝炎特殊性病变。界面性肝炎或碎屑样坏死都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只有对界面性肝炎(碎屑样坏死)有较正确认识,才能对慢性肝炎炎症分级作出正确的评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2 21:3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