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绩效是指政府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和成效。
内容
具体而言,
电子政务绩效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用户满意度
电子政务的实施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因此公众的满意度、企业的满意度以及相关机构业务合作过程中的满意度是关键。在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突破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以增强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府行为透明度为核心,提供多种技术平台促进社会对公共行政的参与和监督,增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进而提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2.成本—收益
电子政务绩效必须要衡量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效用,避免电子政务建设呈现出比规模、比设备等贪大求全的趋势,项目建设规模不断膨胀,边际成本远远大于边际收益的不良现象。
3.运作管理
主要体现在政府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渠道畅通和电子政务管理平台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对于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来说,如果信息流通不通畅就意味着电子政务系统的效益无法实现,效率无法提高。而电子政务管理平台是不同主体共同使用的基础设施,所以乎台的维护、升级管理、软件安装配置应用以及相关的支持服务和增值服务,体现出电子政务系统的回应性和公平性。
4.社会效益体现
提高目标的可测量性是提高电子政务效益的一个关键点。然而电子政务的目标之一是社会效益,对于社会效益来说,其可测量性指标弱于财务指标、工程技术指标,因此通过用户满意率调查、运行数据统计等间接计量社会效益,保证指标的全面性。
标准
对于
绩效内容的标准一般会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量化标准,可以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的指标,既包括技术性的也包括效益性的;二是指导性标准,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各项相关政策与原则。两者要结合使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从评估“以顾客为中心的绩效”、“财务与市场的绩效”、“运作绩效”三个方面分部实施,见表l。
作用
任何绩效评估都是对一项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或者对某单位、部门、行业、地区的某个时期工作和任务所取得的结果,从成绩和效益方面进行评估。对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作用同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认识作用。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对被评单位(评估对象)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这种认识不是停留在定性的、感性的阶段,而是进入了理性阶段,认识的比较深刻,有一定的定量依据;
二是考核作用。即通过绩效评估对被评对象的工作作出全面考核,不仅直接考核它绩效的大小,而且间接考核它的全部活动情况,包括被评对象的领导者的成绩和管理决策水平;
三是引导促进作用。即通过绩效评估,将被评估的对象的行为方向引导到绩效评估的内容方面,引到其全面发展,努力创造良好的绩效;四是挖潜作用。即在绩效评估中,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通过与标准水平、理想水平的分析,通过各项评估内容之间的对比分析等等环节,发现被评对象的差距和优势,找出薄弱环节和潜力所在,从而达到发挥优势、克服薄弱环节、充分挖掘潜力、进一步提高绩效的目的。
目标
具体而言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还应有以下几个目标:
(1)优化运作绩效。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绩效优化。优化指的是改善信息系统生产力的过程,使其不需要追加对IT基础设施的投资而提高水平。因此基于绩效评估的绩效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建立和更新绩效量度;建立绩效责任制;搜集和分析绩效数据;报告和使用绩效信息,进行持续的绩效优化。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系统度量目标的影响因素,见表2。
(2)明确责任制。通过绩效评估,确定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相应的监控机制,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的有效性,绩效评估结果可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3)增收节支。通过绩效评估,缩减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和投入,以实现增收节支的目标。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绩效评估的一个很重要作用就是建立起一个可以衡量比较的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效率、效能、质量、速度等多方面的指标,为各个部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管理制度、程序和方法,从而摒弃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