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景禛生于万历三年(1575年,
朝鲜宣祖八年)十一月初一日,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但父亲
申砬不以为意,料定他必成大器。十八岁时,遭逢
壬辰倭乱,申砬在忠州弹琴台力战殉国。他在服完丧后,凭父荫补为宣传官(侍从武官)。
丁酉再乱时,他请缨从军,为父报仇,在全罗道一带与日军作战,凭军功任佥正、五卫都总府都事。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朝鲜宣祖三十三年)登武科,升都总府经历。后外放
泰安郡守、
潭阳郡守。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宣祖三十九年)移拜
釜山佥使,因为釜山是朝日往来的窗口,他不愿和日本人打交道,请求辞职,获得批准,调任
甲山府使。翌年调任咸镜南道兵马节度使虞候,两年后称病辞官。其时
李恒福出任西北四道都体察使,见到申景禛,极为赏识,罗致幕下,并推荐其出任庆源府使。万历四十年(1612年,
朝鲜光海君四年)调任
碧潼郡守。三年后任满,便赋闲在家。根据其
家状的说法,是因为他不肯拜谒和他有姻亲关系的权臣
李尔瞻(他的一个妹妹嫁给李尔瞻之子李大烨)而被继续外放边郡郡守,他不肯就任而去。但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受到当时被指控推戴绫昌君李佺(申景禛的表甥,其妹
信城君夫人的养子)的堂兄弟申景禧的连累,此后他居住京畿道的伊川、高阳等地,“居常愤惋,悒悒不乐”。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光海君十年),大北派掀起的“废母庭请”达到高潮,申景禛不但不参加,还开始萌生推翻光海君的想法,并与亲近的武官李曙、
具宏等谋议。而他们所推戴的对象就是申景禛的表甥、具宏的外甥绫阳君
李倧,也就是之前被迫害致死的绫昌君李佺之弟。他又联系上父亲战友金汝岉的儿子
金瑬,将他也拉进来。在此期间,申景禛被西路都元帅
张晚征于幕下,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光海君十一年)出任安州牧使,临行前李倧送给他一把长剑,他以君臣之礼下庭拜受。同年冬丁母忧,在
广州庐墓守孝。天启二年(1622年,光海君十四年)
终制后,他获任平安道兵马节度使虞候,但推辞不赴,又拉入之前曾在咸镜道共事过的
李贵等人。同年秋,李贵出任平山府使,要申景禛当他的中军,以便一起举事。申景禛以避嫌为由推迟赴任,领议政朴承宗怀疑申景禛另有所图,在其请求下,光海君将申景禛贬往平安道嘉山,任晓星岭别将。
天启三年(1623年,光海君十五年)三月十二日,
仁祖反正爆发,远在嘉山的申景禛并未参与。仁祖李倧即位后,就特授申景禛为工曹参议,不久超授兵曹参判兼训练大将,又兼带捕盗和扈卫大将,掌管京城的治安与王宫的保卫事宜。在论功行赏时,他尽管没有参与政变,但作为首倡者,仍被策为一等靖社功臣,仅次于金瑬、李贵、
金自点、
沈器远,并受封平城君。
天启四年(1624年,朝鲜仁祖二年),
李适之乱爆发,仁祖南逃
公州,申景禛被派去迎战,但他没有听命,而是为仁祖断后。叛乱平息后,申景禛抓住了被
李适立为王的兴安君
李瑅,先斩后奏,受到弹劾,仁祖不予追究。后历任刑曹、工曹判书,仍兼训练大将。崇祯三年(1630年,仁祖八年)晋封平城府院君。两年后拜刑曹判书,他称病辞职,获得准许。他在当时霸占其他人宅基数千间,受到批评。
崇祯九年(1636年,仁祖十四年)三月,朝鲜与清朝交恶,申景禛被起用为兵曹判书,仍兼训练大将。申景禛多次称病辞职,仁祖都不许,直到有大臣作证他确实病得不轻,才允许免去兵判之职。同年十二月,
丙子胡乱爆发,他以训练大将的身份扈从仁祖至
南汉山城,负责防卫东城望月台。在被清军长期包围的情况下,据说他与
具宏、
具仁垕、洪振道密谋教唆麾下将士举行“兵谏”,迫使仁祖向清朝交出斥和派,提早结束战事。战事结束后,再任兵曹判书,崇德二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十一月拜相,任
右议政,翌年升左议政。期间曾与领议政
崔鸣吉主导派密使僧人独步于明朝之事。又在崇德三年(1638年,仁祖十六年)、崇德四年(1639年,仁祖十七年)、崇德六年(1641年,仁祖十九年)三次出使清朝“谢恩”。
金瑬的父亲金汝岉是
申砬的下属,与申砬一起战死于忠州。因此金瑬和申景禛本有旧谊,而且在李恒福幕下共事过。申景禛谋划“反正”时,曾八次去金瑬家,但一直难于启齿。有一天,申景禛对金瑬说:“吾本不学,愿从公受学。”于是掏出一本《
十八史略》,读到
伊尹放
太甲的部分,故意掩卷叹息道:“书不可学也,岂可以臣放君乎?”金瑬说:“不然。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之事不亦宜乎?”申景禛试探道:“然则虽今之世亦可行此事乎?”金瑬说:“古今何殊?”申景禛由此确认金瑬的想法,于是一边涕泣,一边将举事计划和盘托出,说:“兄吾二父同死于国,吾二人不同死社稷,何面目见先人于地下乎?”金瑬也感泣,并问立谁为新王,申景禛回答绫阳君李倧“文武神圣,无可与比”,于是就这样确立了仁祖反正的计划。
申景禛直到病危时才被授予
领议政的职位,没几天就死了。这是出于仁祖特别的考虑。因为申景禛出身武人,难以胜任百官之首,但又是仁祖反正的首倡者,仁祖为了让他死后能在
铭旌书写“人臣极职”,所以才有这样一个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