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癣(Tinea unguium)又被称为“灰指甲”,主要由
皮肤癣菌侵犯甲板及甲下引起,实际上是甲真菌病(指由皮肤癣菌、
酵母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真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的一种。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在自然人群中占据了2%~18%,且在中国存在地域差别。受此疾病影响的人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而且这种病症在老年男性群体中更为常见。根据临床表现,甲癣可以分为: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最常见类型)、近端甲下型、甲板内型、全甲毁损型五种。
病因
甲真菌病通常由
皮肤癣菌感染所引起,多由
手足癣直接传染导致。
发病原因
甲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为
皮肤癣菌中的
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
念珠菌及某些
霉菌等,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导致。
皮肤癣菌侵入甲板后能释放各种分解甲板的酶,破坏甲板,即使甲在结构上和天然免疫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防御力,但总体而言,因甲缺乏细胞免疫功能,对真菌易感,造成甲板适宜真菌的长期生存。
诱发因素
甲外伤、患有足癣、常穿不透气的鞋、局部血液或淋巴循环障碍、免疫受损状态(例如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HIV感染等)等都是导致甲癣的易感因素。
症状
根据发病类型的不同,甲真菌病患者的甲板可以表现为浑浊、增厚、分离、变色、萎缩、脱落、翘起、表面凹凸不平、钩甲以及
甲沟炎等。患者自觉症状轻微,也可表现为疼痛和甲下出血,当指甲板增厚或破坏时可影响手指精细动作,趾甲增厚或受到破坏还可以导致甲沟炎,出现“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
早期症状
灰指甲的早期症状多表现为局限的甲颜色变化,可为白色、黄色、污浊色,指甲会变得脆或者容易分离。除了指甲会有异常变化外,一般来说,疾病早期患者不会有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
典型症状
常见的甲真菌病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不同类型甲真菌病有其典型表现。
真菌从甲板表面直接侵入,位于甲板表浅层。甲板出现白色不透明、边缘清楚的斑或横沟,质地较松脆易碎,逐步扩大或融合,日久可变成黄白色。
此型最常见。真菌先感染甲周远端和侧缘的皮肤角质层,后延至甲床。开始时甲板形态正常,后因炎症范围扩大可出现甲板和甲床分离。
随着病程进展,真菌最终侵入甲板,甲板变污浊,色泽和硬度发生变化,脆性增加,极易破损或呈虫蛀状。病情进展随个人差异而快慢不等,一般病程均较长。
常是患者免疫力下降的表现。真菌由近端甲小皮角质层入侵,表现为白斑,开始仅局限于甲半月部,可随甲板生长逐渐外移也可自行逐渐扩大,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增厚,凸凹不平甚至出现破损。常伴发甲沟炎。
此型临床少见,中国国内尚未见报道。损害仅局限在甲板,不侵犯甲下,甲板呈白色或灰白色,无明显增厚或萎缩,无明显炎症。
这一类型是在上述各类型的基础上继续加重累及全甲,表现为全甲板受到侵蚀、破坏、脱落,甲床异常增厚。
就医
甲真菌病特别是指甲受累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交不适,同时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但有很多患者将非真菌感染的指甲疾病当甲真菌病进行自我治疗,不仅不能治好,反而会导致病情延误。
目前远程医疗发展迅速,症状较轻时可通过在线问诊获得专业人士建议后自行治疗,但建议首诊应该到医院门诊,而且如果治疗无效则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以免造成病情迁延。
医生通常根据病情、不同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甲真菌病顽固难治,治疗时间长、见效慢,治疗过程应多遵从医嘱。
此外,因甲真菌病容易复发,注意日常个人卫生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甲真菌病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真菌镜检与培养一直是诊断甲真菌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受到标本采集、检验技术及培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真菌检出的阳性率一直不高,甲组织病理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当发现在病甲组织标本中有真菌菌丝或孢子时,诊断可以确立。
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利用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具有检测迅速、灵敏性高以及特异性强的优点,但缺点是操作繁琐,还有一定的假阳性与假阴性可能,一般只作为检测手段的一种补充。目前中国国内外多采用
多重PCR等手段来诊断甲真菌病。
鉴别诊断
治疗
若明确为皮肤癣菌感染所致,口服药主要考虑
特比萘芬和
伊曲康唑;外用药物方面,中国国内市场上目前仅有5%阿莫罗芬搽剂,抗菌谱较广,可单独或联合口服药物使用。
甲癣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综合因素,包括感染类型及严重程度、病原菌的种类、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及遗传因素、甲的生长速度、经济能力、依从性,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证等。
就诊时向医生陈述病情要点有利于医生作出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应用局部药物治疗甲癣的指征包括:
局部治疗的主要问题是药物不能很好渗透至整甲因而疗效有限。5%阿莫罗芬搽剂对于累及甲母质的甲癣治愈率不高,对于甲母质受累的甲癣患者则可以与口服药物如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使用,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具有更宽的抗菌谱,且有一定的治疗协同作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除了适于外用药物治疗的甲真菌病以外,各型甲真菌病可选用系统药物治疗,主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包括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这些用药均须在皮肤科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推荐特比萘芬连续疗法治疗甲癣,成人剂量250mg,口服,每天1次,疗程一般指甲癣为6~9周,趾甲癣为12~16周。
采用伊曲康唑治疗,推荐间歇冲击疗法,成人剂量200mg,口服,每天2次,餐后即服或餐时用纯牛奶(脂溶性)或可乐(酸性)服用可增加溶出度,促进药物吸收入血,连续服用1周后停药3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一般手指甲2~3个疗程,足趾甲3~4个疗程。
另一种抗真菌药氟康唑,其治疗甲癣的临床和真菌学治愈率均明显低于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加之其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资料较少,故一般不推荐用于甲真菌病的一线治疗。
非药物治疗
有些类型的甲癣如远端甲板受累、黄斑条纹甲(可能存在皮肤癣菌瘤)、
嵌甲和甲板厚度>2mm时,局部清除病甲是必要的。但由于手术拨甲损伤较大,则仅限于不伴有手足癣、单个甲癣的治疗。目前这类治疗比较少见。
除病甲之前,可用20%~40%尿素或20%尿素加10%水杨酸软膏封包,待甲板软化后再予拨除。病甲清除术很少单独应用,通常用于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和激光等联合治疗中。
激光具有高靶向性、高能量的特点,能使病甲局部接受较高密度的能量并能够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较少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可以避免药物治疗的一些不良反应,可能作为非药物性治疗的一个选择。但激光治疗尚缺少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机制及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临床使用范围有限。
光动力治疗,利用光敏剂结合一定波长的红光进行照射,产生
氧自由基等杀伤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离子导入是利用低电流让局部药物更好的渗透进入甲板和周围的组织提高治疗疗效,但这种方法难以穿透甲板全层。
以上非药物疗法就目前的临床效果来看,都不及口服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仅作为辅助治疗或替代治疗的选择。
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局部外用药物的联合,口服药物和(或)外用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联合。一般在甲板受累面积较大(>50%)、甲母质受累或单一治疗失败时可考虑联合治疗。
特殊人群的治疗
甲癣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还可能合并多种其他疾病。
儿童甲真菌病虽然发病率不高,单纯局部用药即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口服药物对儿童安全性还有待研究,需要详细了解病情后谨慎使用。
老年人是甲真菌病的高发人群,由于老年人甲生长速度慢,且多合并其他慢性病,用药疗程需更长,同时因为老年人合并用药较多,系统用药时需要详细咨询医生,避免药物间的互相作用。
糖尿病患者、器官移植者和HIV感染者等免疫功能受损者容易出现甲真菌病,此类患者因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在选择治疗甲真菌病药物时要尽可能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孕妇应避免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预后
该病发展缓慢,若不治疗可迁延终生。
在开始系统性甲真菌病治疗后,拇指(趾)甲2个月后可能见到甲根部新甲长出,2~4指(趾)甲1个月后可见甲根部新甲,在该时间段内见甲根部有新甲长出,说明治疗有效,可进一步完成全疗程的治疗。
目前对甲癣治愈标准尚未达成完全一致,大部分认同的治愈标准是临床和真菌学治愈,即甲板外观完全恢复正常、甲真菌镜检和培养均阴转作为治疗成功终点。甲癣容易复发,治愈后还需注意日常生生活习惯以防复发。
预防
甲癣及甲真菌病的预防,首先是积极防治常见的
癣病,在有
甲营养不良时更应防止
真菌感染。
气温高、湿度大是癣病多发的重要条件。因此,夏季、雨季的癣病比冬季、旱季多且重。有些耐旱抗寒的癣菌,在寒冷、干旱季节照样致病,这在中国北方多见。患者的工作、
生活环境也不可忽视。通风良好的地方比密闭、闷湿的地方发病率低。人员拥挤的地方发病高。由此可见,职业、工种等对癣病发病率有很大影响。在高温、高湿车间、特别是必须穿着厚重
工作服才能生产而通风又差的环境易患癣病,若无洗澡设备或未能及时沐浴,则癣病发病率将明显提高。
男女老少皆可得病。一般来说,青壮年男女更易罹患;爱运动、好活动出汗多者也易罹患。癣病不会遗传,但有家族易感性。
个人卫生习惯与癣病直接有关。接触公共浴池和卫生条件差的泳池的人易传染上癣病。饲养猫、狗等宠物者,易被宠物身上的
癣菌感染。某些
慢性病如
营养不良、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糖尿病患者的癣病很多见,症状也偏重。一些重症,如
艾滋病、晚期
癌症患者,不仅真菌性癣病发病率高,而且癣病分布广泛,表现奇特,十分顽固难愈。内裤太厚太紧时易诱发
股癣。经常坐马桶的人比不坐者易患股癣。游泳后不及时淋浴者易患
体癣和
花斑癣(
汗斑)。此外,洗澡过频,喜欢搔抓的人易将带真菌的皮屑植入患处或传播到别处而患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