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堵也称田刀、田部,是
日本9~10世纪随着
班田制瓦解而涌现出的一类土地实际支配者。“堵”是指“围墙”的意思,“田堵”的原意是指在自己支配的土地边界上筑围墙的人。
7世纪
大化改新以后,日本开始实行以天皇朝廷
土地所有制为核心的
班田制。随着私人对荒地的开垦,以及官僚贵族和寺院对土地的侵占,到9~10世纪的
平安朝时,班田制已名存实亡。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实际支配土地并不按照班田制的农户,这就是所谓的“田堵”。
由于班田制瓦解造成朝廷赋税流失,10世纪后半起,朝廷开始按照农户实际支配和经营的农田数来征收赋税,而不再按农户的户籍人口来征收,“田堵”一词也作为赋税征收的对象而被正式使用,尽管朝廷并未正式承认田堵对土地的所有权。
田堵在朝廷土地所有向私人土地所有的转化中是很重要的一环,这批人拉开了土地兼并的帷幕。在新的赋税制度下,田堵的土地成为他们拥有名分的“名田”,他们自身则是名田的“
名主”。由名主向朝廷代缴名田范围内农户赋税的制度,也称作“
负名制”。
随着进一步的土地兼并,小名主往往投靠大名主以取得躲避朝廷赋税的优惠(即所谓“寄进”),从而形成对豪强的层层依附关系;大名主则通过兼并、开垦土地和吸纳依附农民,扩大自己的特权庄园,进而建立私人武装。这些促使日本的社会政治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最终导致幕府制度的建立。
田堵从出现到成为正式的赋税对象,标志着土地私人所有和土地兼并的发展,有利于通过封建生产关系的内部变革来促进对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封建朝廷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系统与
大名领主之间的利益矛盾也变得尖锐起来。其后果是大名领主的军事封建上层建筑取代了旧官僚系统,造成日本随后百年的战乱及六百余年的幕府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