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石柱,男,1962年11月生,河北黄骅人,博士,教授,
苏州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结构振动控制学会中国结构振动控制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结构抗震实验分会委员。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分会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结构振动控制学会中国结构振动控制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结构抗震实验分会委员、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专业委员会委员。
1983年毕业于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和1999年在
哈尔滨建筑大学分别获得“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工程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9.11-2003.2年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83-2009年在
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0年合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2年获得教授职称,2004年晋升博士生导师,于2007.7-2008.7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访问研究。2009年4月调入苏州科技大学,在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持和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 项、国家863项目1项、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一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3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22人,已毕业20人,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
曾成功地进行了国内首次建筑结构主动控制(AMD)试验和1:3模型结构多自由度子结构力控制
拟动力试验,实现了多自由度子结构拟动力力控制试验技术,进行了黑龙江省首座松花江斜拉桥健康监测。正在进行国内远程结构拟动力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的研究。主持和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曾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在
拟动力试验方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远程协同试验方法、子结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快速拟动力试验方法的研究,该方向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结构拟动力地震模拟协同试验方法与系统”的资助(项目编号:50338020,2004年1月?2007年12月)。
研究了拟动力试验数值积分方法,建立了拟动力试验装置,提出了力控制拟动力试验方法,成功的完成了国内首次大刚度多自由度1:3结构模型子结构力控制拟动力试验。该方向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刚度多自由度结构拟动力试验方法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59878018,1999年1月?2001年12月)。
研究
子结构试验界面的弯矩及内力模拟方法,拟建立地震模拟振动台水平力加载装置,该方法是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创新点。
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跨学科交叉性研究基金的资助下,进行了光纤Bragg光栅传感器应变测量的研究,在此应用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的在呼兰河大桥应力监测中应用,哈尔滨松花江斜拉桥运营健康监测系统项目的首选传感器。该方向的研究获得
国家863计划项目“光纤光栅传感网络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的资助(项目编号:2002AA313110,2002年1月?2004年12月)。
对结构主动/半主动控制算法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主动控制AMD装置,研究了主动控制系统时间滞后测量方法和时间滞后补偿方法,成功的进行了国内首次建筑结构1:4模型AMD主动控制试验,是继美国国家地震研究中心之后,世界第二个建筑结构主动控制试验。
研究了耗能减振
粘滞阻尼器理论,提出了粘滞阻尼器性能试验的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研制出了适合实际工程应用的粘滞阻尼器,并且在我国几个实际工程中应用。对推动耗能减振方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作出了贡献,扩大了我学科在校外该研究方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