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灵涂炭
汉语成语
生灵涂炭(拼音:shēng líng tú t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尚书·仲虺之诰》。
成语出处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尚书·仲虺之诰》)
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唐·房玄龄等《晋书·苻丕载记》)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总结出成语“生灵涂炭”。
成语故事
十六国时期,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加强中央集权,注意农业生产,增加了财政收入,逐步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并夺取了东晋部分土地。建元19年(公元383年)苻坚征调90万大军攻伐东晋,结果在淝水大败,使国家元气严重受损,各族首领乘机反秦自立。
两年后,前秦受到后燕和后秦的攻伐,都城长安被困。苻坚被迫退到五将山,不久被后秦王姚苌的军队活捉,囚禁在一个寺庙里。姚苌威逼苻坚交出玉玺,苻坚不仅坚决拒绝,而且痛骂姚苌。于是姚苌下令处死了苻坚。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通知苻坚的儿子苻丕,并拥立他即皇帝位。第二年,苻丕大封群臣,王永被加封为左丞相。
王永就任后,写了一篇檄文(一种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前秦在各地的武装力量联合起来,讨伐后秦的首领姚苌和后燕的首领慕容垂。檄文中写道:“先帝不幸在贼人控制的地方被害,京师长安成为敌人的巢穴,国家凋败,百姓生活在泥沼、炭火之中,痛苦不堪。各地文武官员见到本檄文后,要马上派兵马前来会师,准备作战。”
尽管如此,但由于后秦兵力强大,王永指挥的各地兵马实力不强,终于失败。公元394年,前秦被西秦攻灭。
成语寓意
东晋末年,天下混乱,十六国争雄,互相征伐并吞,战乱中受害最大的是广大老百姓,百姓生活变得满目疮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遭受严重挫折,所以,和平和稳定对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运用
“生灵涂炭”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含贬义;形容人民生活于极端艰苦的困境。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
元·郑德辉《伊尹耕莘》楔子:“不修德政,暴戾顽狠,诸侯多叛,至于禽鸟走兽不安,民生涂炭。”
明·宋濂《元史·世祖纪五》:“若能顺时达变,可保富贵,毋为涂炭生灵,自贻后悔。”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九十三回:“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齐兵旦晚当至,事在危急,子能斩之仪之首,开城迎之,富贵可保,亦免生灵涂炭。转祸为福,在此一时。”
清·李汝珍《镜花缘》七回:“但小子初意,原想努力上进,恢复唐业,以解生灵涂炭,立功于朝。”
现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六章五节:“袁宫保派兄弟来的使命,是想劝都督化干戈为玉帛,免得生灵涂炭。”
成语辨析
生灵涂炭—水深火热
两个成语都可形容人民受苦受难,但生灵涂炭强调的是多数,即百姓;而水深火热既可强调多数,也可强调单数。生灵涂炭着重强调统治的黑暗,而水深火热着重强调人民的困境。
参考资料
生灵涂炭.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3 03:2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