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吞活剥
汉语成语
生吞活剥(拼音:shēng tūn huó bō)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成语出处
最早出自于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唐张狗儿,亦名怀庆,爱偷文章,与冀州枣强尉,才士制述,多翻用之。时为之语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谅不诬也。”
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生吞活剥”。
成语典故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诞生了不少天才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整个唐朝,从贩夫走卒到帝王将相,人人以写诗为荣,就连“笑里藏刀”的大奸臣李义府,写诗的本领也很高明。他曾经写过一首很有韵味的五绝,诗云:“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当时,河北枣强县有一个叫张怀庆的武官,喜欢附庸风雅,文学水平却比较低。为了追求虚名,他常常弄虚作假,把别人的好诗句改头换面后说成是自己的“创作”。有一次,张怀庆看了李义府的诗后,觉得不错,就在每句诗前添了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当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
这种剽窃手法,实在只能用“简单粗暴”来形容。而张怀庆抄袭其他名士,也大都如法炮制。这事在当时引为笑谈,有人就编了两句话嘲讽他:“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那么,这里被“活剥”与“生吞”的张昌龄与郭正一又是谁呢。张昌龄是唐初诗人,年轻时就以文辞知名,考中进士后,考功员外郎王师且却不肯给他官做。唐太宗一向惜才,就问是怎么回事,王师旦说:“张昌龄文风浮靡,华而不实,不是好苗子。如果任用了他,年轻人就难免因羡慕而效仿,这样一来,我怕会影响全国的风气啊。”唐太宗听了便没有再追究。后来翠微宫建成了,张昌龄借机献上《翠微宫颂》,唐太宗很欣赏,赞叹他是像祢衡、潘岳那样的文章好手,下令提拔他,让他专门替自己写诏书。被“生吞”的郭正一,也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他妙笔生花,文思泉涌,在唐高宗时候曾得到重用,当时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的手笔。靠着“生吞活剥”的卑劣功夫,张怀庆居然也“千古留名”了,只可惜留的是骂名。
成语寓意
张怀庆“生吞活剥”李义府的文章和成果,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放在如今而还有可能会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吃官司。学习和借鉴能人的成果,必须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别人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搬硬套,没有自己想法。
成语运用
“生吞活剥”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状语、定语;含贬义;比喻生硬的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明·徐渭《奉师季先生书》:“大约谓先儒若文公(朱熹)者,著释速成,并欲尽窥诸子百氏之奧,是以冰解理顺之妙固多,而生吞活剥之弊亦有。”
清·黄宗羲《寿李呆堂卜序》:“始知今天下另有一番为古文词者,聚敛拆洗,生吞活剥,大言以为利禄之谋。”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熊掌豹胎,食之参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
清·钱谦益《曾房仲诗叙》:“夫(李)献吉之学杜所以自误误人者,以其生吞活剥,本不知杜,而日必如是为杜也。”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洋罪》:“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肉麻。”
成语辨析
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生搬硬套”的意思是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生搬硬套” 和“生吞活剥”都有“生硬搬用”的意思。但“生搬硬套”偏重于搬用别人的经验或方法,“生吞活剥” 偏重于搬用别人的言论或诗文。
参考资料
生吞活剥.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0:0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