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系统(Production System),所谓生产系统,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支持单位日常业务运作的
信息系统。它包括生产数据、生产
数据处理系统和生产网络。 一个企业的生产系统一般都具有创新、质量、
柔性、继承性、自我完善、环境保护等功能。生产系统在一段时间的运转以后,需要改进完善,而改进一般包括产品的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操作方法的改进,生产组。
概况
生产系统(Production system)是将输入资源转换为期望产出的过程,而转换的过程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位置的:如运输业
交换的:如零售业
生理的:如医疗照护
资讯的:如通讯业
生产系统是由人和机器构成的,能将一定输入转化为特定输出的有机整体,使转化过程具有增值性是生产系统的基本功能.增值是描述输入系统的成本与系统输出所形成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功能分析
生产系统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其所面对的环境要求和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事实上,生产系统的功能于生产系统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生产系统所具有的功能是直接与其所面对的功能目标相对应,有什么样的功能目标,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因此,人们可以从生产系统的功能目标引出生产系统所应该具备的主要功能。企业的生产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功能:
创新功能
这种创新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的创新上,而且还包括对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创新;
质量功能
柔性功能
这指的是生产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协调机制和应变能力;
继承性功能
生产系统应该能够保证产品生产的连续性、
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以满足产品持续发展和为用户提供服务的需要;
自我完善的功能
生产系统必须具备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学习的功能,以便根据自身的状况,自觉维护系统内部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使得生产系统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
发展能力;
环境保护功能
任何一个生产系统都应该具有这六种基本功能,不同的生产系统之间只是在不同功能的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人们可以把生产系统的功能分为两部分:一是生产系统的生存功能,包括创新功能、质量功能和继承性功能;二是生产系统的发展功能,包括柔性功能、自我完善功能和环境保护功能。如果生存功能在生产系统中得不到保证,则生产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如果生产系统拥有良好的生存功能,却没有良好的发展功能为后盾,那么生产系统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系统中,由于目标子系统的多样性和相悖性,从而使得生产系统中的各项功能之间常常是相悖的。在生产系统的功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某些功能水平的提高将会导致另一些能力水平的下降,或者某些功能的改善需要以其他的功能劣化为代价。例如,要提高生产系统的创新功能,则会对保持系统的继承性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各项功能及其强弱、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各项功能之间相互补充,共同达成生产系统的总体目标,实现生产系统的高
绩效是生产策略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标分析
企业环境和用户对产品的要求共有七个主要方面:品种款式、质量、数量、价格、服务、交货期和环境保护。通过产品这种生产系统和环境联系的纽带,可以把环境的要求转化为环境和产品对生产系统的要求,主要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创新目标
这是指生产系统应具有发展新产品的能力,是用户对产品的品种款式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生产系统的创新目标不仅表现在适应产品品种变化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上。
质量目标
产品的质量是通过生产系统的质量来保证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获得的。生产系统的
质量目标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产系统构造的
质量要求和生产系统运行的质量要求。
柔性目标
环境是多变的,用户对产品品种、数量的要求经常会发生变化,生产系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赢得市场,这就要求生产系统具有适应环境的柔性。
成本目标
在市场日益开放的今天,不同企业产品的竞争许多时候表现为价格的竞争,在产品性能、功能、质量等因素差异不大的时候,只有较低的价格才能赢得竞争,而且企业还要获利以生存。因此,生产系统必须具有控制
制造成本的能力。
继承性目标
用户购买产品时,同时希望能在使用产品之后得到安装、维修、保养以及升级换代等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这就要求生产系统具有继承性、
可扩展性和兼容性。而且,从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角度来说,继承性也非常重要。
交货期目标
迅速和及时地按照用户的时间要求交货是竞争中货胜的重要保证。
环境保护目标
生产系统应该生产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并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自我完善目标
生产系统应具有根据自身内部结构的特点,不断协调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从而保证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始终能保持生产系统内部的协调。
可以对上述目标进行分类:创新目标、
质量目标、柔性目标、继承性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和自我完善目标属于功能性目标,而
成本目标、交货期目标属于效率目标。功能性目标代表了对生产系统未来所应具有的功能的规划和期望,决定了生产系统的基本构成状况和未来的运行方向;
效率性目标表示了对生产系统功能发挥程度的要求,保证了功能目标具体内容的合理性。
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
1、满足用户对产品的要求。
可分为6个方面,品种、质量、数量、价格、服务和交货期。
2、满足产品对生产系统的要求
产品把用户对它的要求和企业竞争战略的要求转化为对生产系统的要求。产品对生产系统提出了创新、质量、弹性(应变能力)、成本、继承性(刚性)和按期交货6项功能要求。
产品对生产系统提出的6项功能要求可分为2组:
一组功能指创新、弹性和继承性(刚性),是由外部环境提出的,是使系统适应环境要求的功能;
另一组功能是质量、成本和按期交货,是按照生产过程运行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所体现的功能。
系统结构
生产系统的功能决定于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
生产系统的结构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表现形式。
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很多,为了研究方便常把它们分为两类:结构化要素和非结构化要素。
1. 结构化要素:是指生产系统中的硬件及其组合关系。
结构化要素是构成生产系统主体框架的要素,主要包含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和生产系统的集成等,这也就是“技术”的要素。
这些结构化要素的内涵如下。
(1)生产技术(technology):即生产工艺特征、生产设备构成、生产技术水平等。
(2)生产设施(facility):即生产设施的规模、设施的布局、工作地的装备和布置等。
(3)生产能力(capacity):即生产能力的特性、生产能力大小、生产能力的弹性等。
(4)生产系统的集成(integration):即系统的集成范围、系统集成的方向、系统与外部的协作关系等。
2. 生产系统的非结构化要素:是指在生产系统中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软件性要素。
主要包含人员组织、生产计划、库存和质量管理等,是“管理”的要素。
非结构化要素的内涵如下。
(1)人员组织:即人员的素质特点、人员的管理政策、组织机构等。
(2)生产计划:即计划类型、计划编制方法和关键技术。
(3)
生产库存:即库存类型、库存量、库存控制方式。
(4)质量管理:即质量检验、质量控制、
质量保证体系。
功能结构关系
结构化要素的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
非结构化要素的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系统的运行机制。
具有某种结构形式的生产系统要求一定的运行机制与之相匹配系统才能顺利运转,充分发挥其功能。
所以设计生产系统时首先应根据所需的功能选择结构化要素及其组合形式,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进而根据系统对运行机制的要求选择非结构化要素及其组合形式,即管理模式。
改进原因
生产系统改进的内部原因
生产系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运转以后,一方面系统本身的缺陷会暴露出来,需要改进完善;另一方面,系统最初的设计功能会因系统内某些要素的老化使系统指标变劣,竞争能力减弱,这时必须采取变革的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品老化;设备老化;
质量指标下降;成本上升;系统内工作效率降低;企业员工士气不高。
在这里,企业重要的是如何发现种种不良倾向,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上列出的几条,有些是可以很容易定量计算的,如废品率,单位产品成本,员工的
缺勤率,辞职率等。对可以计算的指标,要确定
企业标准,以规定的形式定期记录下来,经常与标准作比较分析,以便发现问题。但是,有些因素却难以计算,如服务质量、员工的不满情绪等。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潜在的问题发展到能够被发现以前,是不可能采取改进措施的。而当发现了问题再采取措施,则代价又是比较大的,这全靠各级管理人员对
生产现场的熟悉程度。所以,
生产经理要做的工作比检查考核指标,批阅工作汇报要多得多,他们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员工交换情况和意见,了解并理解员工的心情,从中去发现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不良因素,及早采取改进措施。
企生产系统改进的外部原因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自身的特定功能。它又是个
开放系统,是外部更大的系统--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外部大系统有着大量的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企业之所以能存在下去,完全取决于它能否与外部环境成功地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企业的功能就是从外部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按市场需求将资源转换成产品或劳务,返回市场进行交换。交换成功,则进行下一轮循环过程,如交换不成功,则意味着企业无法继续从外部获取维持再生产所必需的资源,生产不能继续,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企业必须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除此以外,企业的
外部系统是社会系统,还有一些更复杂因素要适应。这样就对生产系统提出了改进的要求。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销售市场上,顾客的偏好变得很快,企业能否敏锐地觉察顾客的需求变化,并采取措施满足这种变化,取得经营的主动权,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涉及到生产系统的改进,使它具有提供新产品的能力。
2、技术原因
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加速度规律,每当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对企业产生较大的推动力。一项新的技术问世可能会使企业的现有产品变得落后过时,也可能使现有的加工手段变得很不经济,这时生产系统的改进迫在眉睫。
3、竞争对手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对手之间始终存在着一股无形的压力,在无情的竞争中,不进则退,对手的任何一项改进都会提高它的竞争优势,而给对方以新的压力,这样就迫使企业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生产系统,保持自己的竞争实力。
4、政治和法律的原因
社会的价值观念方面的变化,会反映在新制订的法律和政府的某些规定之中。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对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系统都会提出改进的要求。
改进方式
生产系统改进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范围上分,可有整个生产系统的改进和局部的改进;从需求特性上分,可有6种需求的改进;从物质形态上分,可有生产系统硬件的改进,如
厂房、设备、产品等的改进,和生产系统软件的改进,如生产系统组织结构的改进(包括
生产过程的改进)、员工素质行为的改进。所有的改进最终都将体现在物质形态上的改进。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产品的改进
从改进动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产品改进是一项企业经常性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对同一种产品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有功能上的、外观上的等等,迫使企业开发出各种不同型号不同系列的产品去争取消费者。此外,为了降低成本也需要对产品作重新设计。
加工方法的改进
随着产品品种的增多,以及生产总量的增加,都会使原来的加工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变化,需要对它进行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可以表现在
设备更新、加工工艺的改进、
生产流程的改进等。
操作方法的改进
系统中许多资源利用效率低的原因是操作不科学不合理,通过操作方法的改进,把作业不合理、不经济、次序混乱的因素去掉,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
组织方式的改进会使生产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如本来生产单位的设置是按工艺原则,现改成对象原则;原来是成批轮番生产,现改成
流水线生产等等。
每一种改进活动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如产品的改进会引起加工方法的改进,加工方法的改进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动。每一种改进又需要得到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含义包括工程的和管理的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加工工艺、改进新的设备等离不开工程技术的支持;操作方法和
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需要管理技术的支撑。
主要特征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生产系统,就会发现企业生产系统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生产系统是企业生产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控制的综合系统。制定生产计划,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有依据。生产计划是生产活动的纲领,实施和控制是实现生产计划、生产目标的保证。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
控制计划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促进了生产进程均衡有节奏地进行。
2、生产系统是人与机器复合的系统。生产系统是包括人和机器在内的组织
管理系统,人与机器间的合理分工将从整体上促进生产系统的进一步优化。
3、生产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生产系统可以按照功能的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以实现递阶控制和
分散控制。如生产
组织系统、质量
控制系统、
设备管理系统等都是生产系统的子系统。
4、生产系统是一个具有信息收集传递和加工处理功能的信息处理系统。生产系统能够正确、及时地提供、传递生产过程必需的信息,促进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
劳动生产率。
5、生产系统是根据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加快,企业生产系统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要求企业要保持生产系统本身的先进性,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否则将使系统失去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