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挫折心理学中,人们把个体在追求预期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现已实现的目标价值,从而达到了
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现象,称之为
甜柠檬效应。这一术语来源于
伊索寓言的故事: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觅不着,只找到一只
酸柠檬,这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它却说:“这柠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这种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
自我安慰现象,有人也称
甜柠檬心理或甜柠檬作用,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达自我心理平衡,免去自我苦恼与痛苦。这与
酸葡萄效应一样,都是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自己所追求目标失败时的情景,以达内心之安、心理自救的目的。其差异只在于酸葡萄效应是把所追求的目标价值变低,而甜柠檬效应是把现已实现的目标价值提高。可见,这两种效应都是使用自我安慰法的结果,有时,这种效应真的起到了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自得其乐的作用,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埋怨他人、与人对抗等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具有“
甜柠檬心理”的人,认为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不得不吃的时候,柠檬也是甜的。这样可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例如某生考不上大学而考上中专,就说考上中专更好,学习年限短又花费低,可以早参加工作早挣钱。比如说,有的女子嫁个木讷寡言的丈夫,却说“这才可靠呢!”
一般说来,每种现象或事件的发生,都可用许多理由与方法进行解释。酸葡萄与
甜柠檬心理都是从个体的
心理需要出发,从一系列理由中选择其中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去特别强调,而忽略其他理由,以避免心理上的痛苦,这在心理学上又叫合理化。弗洛伊德指出,常见的合理化有两种:一是希望达到的目的没有达到,心理便否定该目的的价值或意义,俗称
酸葡萄效应。二是未达到预定的期望或目标,便提高现状的价值或意义,俗称甜柠檬效应。通俗地讲,“酸葡萄”是丑化得不到的东西,而“甜柠檬”则是美化得到的东西,这种策略运用得当可以消除
心理紧张、缓和
心理气氛、减少攻击性冲动和
攻击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若运用过度,则会妨碍人们去追求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