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紫纹羽病是由桑卷担菌引起的、发生在
甘薯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根系和薯块,根系从尖端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最后枯死。
甘薯紫纹羽病病原为桑卷担菌(学名: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Jacz.),属
真菌担子菌亚门、
木耳目、 卷担菌属。在寄主表面由紫红色疏松
菌丝体结成丝绒状膜或网络状菌丝束,后形成扁球形紫褐色
菌核,大小(1-3) 毫米×(0.5-2)毫米,另有一种大型菌核,形如铁渣碎块,大小(1-5)厘米×(0.5-3)厘米;菌核表层紫色,内黄色,中央白色。担子无色,圆筒形,弯曲成弓状,分隔成4个细胞,各生小梗,小梗上着生担子孢子。
担孢子无色,单胞,长卵形,大小(10-25)微米×(6-7)微米。
此病菌不能在普通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菌核存活力的测定,可用寄主植物活根接种,如将易感病的萝卜种子发芽后在幼苗期用菌丝接种,则菌丝从细根侵入,使幼根变黄褐色而萎雕,以后延及主根,致主根腐败。该病原寄主除甘薯外,还有马铃薯、大豆、花生、棉花、蔬菜、桑、茶及多种果树,森林树木和野生杂草等22个科54种植物。
甘薯紫纹羽病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根系和薯块。开始时,薯块表面缠绕着白色纱线状物,这就是病菌的根状菌索。这些根状菌索逐渐变红褐色,后变紫褐色,很象人体上布满的筋络。以后,根状菌索在薯块表面密结成一层绒毛状的
菌膜,有的延伸到蔓茎基部,不久,薯块从外向内逐渐腐烂,这时地上部的叶片从蔓基向上发黄枯落。腐烂薯块的薯皮因包有菌膜,所以质地坚韧,很容易与薯肉剥离。最后,腐烂的薯肉从薯皮的裂口流入垅内与泥砂混和,菌丝在上面茂密生长,缠绕集结成拟菌核。由于腐烂的薯肉流出,只留干缩的薯皮。
病菌有性时期虽能产生担孢子,但在病害传播上不起重要作用。所以此病的传播主要是由根状菌索和菌核附于病薯、病拐子上或以拟菌核遗留土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传病的主要来源。病菌在土中存活可达4年。病菌可随水流、泥土、人、畜和农具等传播。
遗落田间的病薯、病拐子如未加妥善处理,将其乱抛于田埂、地角、沟边、溪边等隙地,就会造成病害的蔓延扩大。甘薯收获时,加工场地遗落的病薯,或削下带病薯皮和抛弃带病薯拐,也会引起病害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