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于2009年批准建立,实验室以河西走廊荒漠地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有功能化工产品合成与应用研究、螺旋藻及副产物综合应用研究、干旱区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和应用真菌研究等。
李灿,男,1960年1月生,理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主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副主席、
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光谱表征研究工作。应用原位催化研究的高低温一体化红外光谱-同位素技术和发射红外光谱技术在光谱上鉴别了表面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在低温下观察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应用于催化研究, 筹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采用无机-有机杂化合成将均相
手性催化剂引入SiO2表面和MCM-41纳米孔中合成手性催化材料; 发展了乳液催化柴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目前正在进行甲烷的活化和转化研究,烯烃环氧化的绿色催化研究,燃料超深度脱硫,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和重整生物质制氢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研究,固体表面和纳米孔中多相手性催化研究,以及催化新材料合成和原位光谱表征研究等。
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近300篇,其中200余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 B.V. 系列中主编论文集一本。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5件(12件已授权)。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报告40余次。200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3届
国际催化大会上(2100人) 做60分钟大会特邀报告。已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40余名。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2004年获得“国际催化奖”(四年一次,每次一人),2005年获得何梁何利
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等7种国际刊物编委。任国内“中国科学B”、“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等14所大学兼职教授和荣誉教授。被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聘请为2002/2003年度外聘教授。
经过学校批准,西部资源环境化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李灿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聘请了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校外7名知名专家和河西学院校内7名教授或博士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学术研究提供指导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