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桃叶山是位于南京浦口地区的山脉,山高仅50米左右。
简介
南京浦口地区地处江北岗地,有众多
海拔不高的小山,浦口桃叶山就是众多小山中的一座。浦口桃叶山因其重要的
地理位置,悠久的
历史,深厚的
文化底蕴而在浦口众多的山中卓尔不群。
位置所在
浦口桃叶山地点在浦口明城东门外宣化山的东南面,也是如今的
南京长江大桥,桥北路紧邻一条工厂的自备
铁道。山高仅50米左右。
历史溯源
浦口桃叶山在清代就是有名的“六合十二景”之一。
据《江浦埤乘》所记:“桃叶山一名
晋王山,在宣化山东。初名桃叶,以隋杨广曾屯兵於上,故更呼晋王山。山下江渡名桃叶渡。上有塔曰
晋王塔”。
《南史·陈本纪》载:“先是江东谣多唱
王献之桃叶词,及晋王广军於六合镇,其山名桃叶……”。
当年的六合镇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名称已经变成浦口东门镇,原名桃叶山也被去历史化改为宝塔山。
文化底蕴
百度百科《南京浦口桃叶渡》词条记载了一个民间传说。
晋元帝时扬子江江边的这座山,山上山下岸栽满了
桃树,桃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春天桃花盛开时,漫山遍野,山上和山下江岸的桃花姹紫嫣红,每当风起的时候就会有接连不断的桃叶,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桃叶,桃花轻浮水面,成为当地一个著名的观景胜地,游人往往流连忘返,这座山也因桃树叶多花美而得“桃叶山”名。
桃叶渡
浦口桃叶山山下是浦口明城东门历史上三大古渡之一的桃叶渡。
“桃叶渡”初时只是一个野渡。“桃叶渡”之名只在艄公和民间百姓中流传,
东晋中期,浦口明城东门外桃叶山山下“桃叶渡”声名鹊起,名声大振,桃叶渡的身份也从野渡,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渡口。让“桃叶渡”优雅转身的人是晋元帝30年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诗人”王献之 和他的爱妾桃叶,桃根姐妹俩。
传说王献之写了四首
《桃叶歌》史籍亦称《桃叶词》即: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桃叶歌 “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桃叶歌》广为流传,王献之送桃叶的渡口被后人称作“桃叶渡”,
桃叶山虽不高,凭借王献之的四首歌词得以跻身天下名山之列。桃叶渡”也得以成为千古流传的著名渡口。
诗录
明清以来许多文人为浦口桃叶山下的桃叶渡留下了很多诗文,其中有上元王安修的《浦口竹枝词四首》、清代钱塘人陈文述的《秣陵集》、清康熙翰林院编修刘岩的
《桃叶渡歌》等,
明代崐山人沈愚《过桃叶渡》
江花舍笑欲争春,江水笼烟柳色新。商女停舟唱桃叶,东风愁杀渡江人
明代人王安修
芦苇风来吹绿蓑,渔翁醉唱竹枝歌。渡名桃叶山前是,莫任秦淮水上讹。
永丙
世间古迹杜撰多,离奇莫过江变河,花神应怜桃叶痴,夜渡大江披绿蓑,。
晋王山
东晋二百年年后,公元588年,
隋文帝令晋王杨广南下伐陈。“浦口东门桃叶山”站在了中国历史的前沿,二十岁的晋王杨广率五十一万大军大军行至浦口东门桃叶山”在这里筑城。晋王率众将登桃叶山顶,隔江眺望古城建康,谋划渡江作战。为他的“平陈伟业”做最后准备,最终,晋王杨广的大军如愿以偿,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一统中国,为他日后成为隋皇帝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缅怀这次重大历史事件,明朝人为了纪念隋炀帝杨广的“平陈伟业”。将他登临的桃叶山改名晋王山。后又修建晋王祠和晋王塔。晋王祠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而晋王塔毁于解放前夕。
当地老百姓因不了解浦口桃叶山的过往历史,将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桃叶山,晋王山,称为宝塔山,后为南京人所采用沿称至2013年。仍未有恢复历史山名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