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瑟(拼音:sè),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战国。本义是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像琴,后引申指凄凉的样子。
字源演变
象形兼形声字。古文象琴形,《说文》:“瑟,庖牺所作弦乐也。从珡,必声。”战国文字“瑟”字作“图A”、“图B”、“图C”、“图D”等形,或加注“必”声。 “图D”构形待考。 《说文》“瑟”字古文作“图E”,篆文作“图F”,所从的“图G” “图H”并源于“图D” “图B”等形。 “瑟”本义是乐器名,为拨弦乐器。信阳楚墓2.023:“二漆瑟。”《包山楚简》260:“一瑟。”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24:“听琴瑟之声。” 《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隶变后楷书写作瑟。引申多用于形容词,指庄严的样子;众多的样子;洁净鲜明的样子,或用于形容风声或其他轻微的声音,又引申指寂寞凄凉的样子。
详细释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庖牺所作弦乐也。从珡必声。𡘼,古文瑟。所栉切〖注〗㻎、𡚉、𩇰,古文。文二 重二。
说文解字注
庖牺所作弦乐也。
弦乐,犹磬曰石乐。淸庙之瑟亦练朱弦。凡弦乐以丝为之。象弓弦,故曰弦。淇奥传曰:瑟,矜庄貌。旱麓笺曰:瑟,絜鲜貌。皆因声叚借也。瑟之言肃也。楚辞言秋气萧瑟。
从珡,
琴之属,故从琴。必声。所栉切。十二部。
古文瑟。
玩古文琴瑟二字。似先造瑟字,而琴从之。
康熙字典
唐韵》所栉切。《集韵》《韵会》《正韵》色栉切。𠀤音璱。《说文》:庖牺氏所作弦乐也。徐曰:黄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珡。黄帝悲,乃分之为二十五弦。今文作瑟。《乐书》:朱襄氏使士达制五弦之瑟,後瞽瞍判五弦瑟为十五弦,复增以八为二十三。
又《礼图》:雅瑟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三弦,其常用者十九弦。颂瑟七尺二寸,广同二十五弦,尽用。《尔雅·释乐》:大瑟谓之洒。注: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书·益稷》:搏拊琴瑟。《诗·周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集韵》:众多貌。《诗·大雅》:瑟彼作棫。《传》:瑟众貌。
又《集韵》:矜庄貌。《诗·衞风》:瑟兮僩兮。传:瑟,矜庄貌。朱注:瑟,严密之貌。
又《诗·大雅》:瑟彼玉瓒。笺:瑟,洁鲜貌。朱注:瑟,缜密之貌。
又《正字通》:瑟瑟,珠类。元仁宗时,启金州献瑟瑟洞,请采之,不从。《通雅》曰:或以为宝石。《纬略》以为珠。程泰之则曰:世所传瑟,瑟皆烧石为之。然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眞者透碧,番烧者员而明。中国之水料烧珠,亦借名瑟瑟。
又瑟瑟,风声。《古乐府·陌上桑》:风瑟瑟,木𢴼𢴼,思念公子徒以忧。
又萧瑟,隂令促,急风疾暴也。《楚辞·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又人名。《战国策》:公叔之攻楚也,以几瑟之存焉。注:几瑟,韩爱子。《释文》:几瑟,《史记》作虮虱。
又与索通。梁武帝诗:瑟居超七净。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音韵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00:45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