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tāo)初中时家贫
辍学,入上海邮局作拣信生,开始业余
写作。 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
散文和
杂文为主,其风格接近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后结识鲁迅。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
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周刊,
编辑《文艺界丛刊》,兼任中学教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回邮局,与
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周报》被禁,转编《文汇报·笔会》。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
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历任
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
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1959年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著杂文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议论激烈,有时也含抒情,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兼顾,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劳薪集》、《识小录》、《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
晦庵书话》等,论文集《向鲁迅学习》、《
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1978年兼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
博士生导师。1992年
1月4日唐弢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