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书院
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书院
琅琊书院,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洗砚池北侧。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知府李希贤倡议,沂州下辖的七个州县共同出资创办。为当时鲁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是沂州府培育和挑选人才的地方。
历史沿革
书院前身为晋代王羲之故宅。
清乾隆年间,由沂州知府李希贤倡议,下辖的七个州县共同出资在右军祠内创办琅琊书院。
清朝末年,维新人士在琅琊书院讲中外地理、历史知识及救国之道。
戊戌变法后,于腾夫人王氏捐资改琅琊书院为王氏义学。后提倡学西洋文化,
1901年,书院改为沂州校士馆,引进了外国的课程。
1903年后,琅琊书院改为兰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临沂县立乙种工业学校,以后工校又改为职业学校。
北伐战争前后,书院部分房屋倒塌闲置废弃。
1934年,琅琊书院改为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学生宿舍,书院所藏图书移交学校图书馆。
日军进攻临沂城期间,琅琊书院毁于战火后,旧址变成了日本新兵训练场。
解放战争时期,琅琊书院旧址作为国民党驻军食堂。
临沂城解放后,百姓在其旧址上建房而居,琅琊书院旧址演变为居民区。
1989年,临沂市在原址重修琅琊书院。
建筑格局
琅琊书院在城内洗砚池以北,琅琊书院整个建筑前边是碑亭、大门,门内立有康熙御书的龟驼碑,周围廊下墙壁上镶嵌有琅琊法贴以及众多历代著名石刻碑,供人观赏。庭中左右共建有书室30间,选拔属地兰山郯城费县蒙阴沂水莒州日照的优秀士子在这里学习。古老的洗砚池经过整修,池旁、院内,遍植翠竹、杨柳,各类花木与书院建筑相衬映,蔚为壮观。
书院作用
琅琊书院与府学、考棚相互配套,为沂州府培育和挑选人才的地方。历任知府都常来书院讲学授课。随着时代的发展,琅琊书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李泽钧介绍说,本来每逢“月课”书院主要请地方官员或者名士讲儒家经学、程朱理学、治世之学,到了清朝末年则经常邀请维新人士在这里讲中外地理、历史知识及救国之道。“月课”之日,常常考试,根据成绩优劣评定等次,名列前茅者还发给奖励,以资鼓励。
当年的琅琊书院藏有大量图书,可供生员借阅。当时府学和书院有自己的学田,学田所收租金完全够其正常开支,每年“琅琊学款”支出都有余额,有时还可以帮助部分县解决学款不足的困难。
山东省立第五中学扩建时,将琅琊书院划为五中第三院作为学生宿舍,房屋大部分都是新建的,书院所藏图书6200余册也全部移交五中图书馆。五中当时的校长是沂水人徐眉生,此人很有卓识,工作有魄力。在徐眉生任校长期间,五中原校址在今考棚街中段,随着学校扩办,考棚街中段这处校舍改为第一院,主要是学生上课的地方;二院在现今洗砚池小学,当时是僧王庙所在地,学生在此主要上体育课、完成实验课程等内容;第三院就是上文所说琅琊书院所在地,主要是学生的宿舍;第四院设在普照寺内,系学生的劳作室。
日军进攻临沂城期间,旧城内的古建筑被破坏,古文物也遭到洗劫,五中停办,校舍大部分毁于日军的轰炸和焚掠中。损坏后这个地方变成了日本人的杀人场,外围用铁丝网围起来,里面遍地都是碎石砖块,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无数仁人志士在此献身。当然,这里也作为训练日本新兵的场所。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驻军曾经在残存的校舍办过一段时间的食堂。解放后百姓在其旧址上建房而居,此地慢慢变成了居民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1 21: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