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年 (1622年) , 水西宣慰同知
安邦彦响应永宁宣抚
奢崇明的叛乱,起兵反明。叛军迅速攻占贵阳周边城镇,围攻
青岩,中断定番 (今惠水县) 到贵阳的粮道, 致使贵阳城内数万军民援绝粮尽,一片恐慌。城内军民只能食用秕糠、草木、败革甚至人肉充饥。贵州巡抚
王三善率军返攻,几经激战重新夺回青岩,恢复了粮道。当时身为青岩土司的班麟贵不仅全力协助朝廷军队驻守青岩堡,屡立战功,还组织民众向贵阳运输米粮,直至贵阳城解围。战后,朝廷因班麟贵平叛中“竭诚输米”有功,授予其贵州前卫指挥使同知职,领八番十二司,又任用他为青岩
土守备,准其世袭。
经奢安之乱一役后,青岩的军事战略位置更为突出。班麟贵掌控八番十二司,且身负青岩守备之职,其官职品级与土官中的高级长官宣慰使相当,已挤身于“大土官”的行列。这样的身份, 还住在卫所级的青岩小“屯堡”之中,显得“不合时宜”。因此, 获得“晋升”后班麟贵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加强青岩军事防御”为由,上报朝廷修建城池,作为“同知署”。明廷认为“程番夷俗犷悍, 难于控慑”,很有必要修建城池拱卫贵阳,因此班麟贵筑城的报告很快就获得准许。
天启四年(1624年)至七年(1627年),班麟贵主持修建青岩土城,他与属僚几经推敲,反复商酌选址,最终定在青岩堡西南1公里处,以阁上山为城中心 (土司衙门建于此处),东到大茨窝,南界卡子门,西临黄家坡,北至谢家坡,用泥土筑墙,设东、南、西、北四门,成为后世青岩古镇的雏形。青岩土城踞高凭险,原青岩堡内寨民为避兵祸,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渐具规模,成了南下定番(今惠水)、北上贵阳、西入平坝、东走龙里的交通要塞。
刘遗伦根据对班麟贵后裔的走访调查,结合《
青岩镇志》记载“先祖为陕西扶风人,明代从征来黔,定居青岩”,以及青岩官山坡下疑似班麟贵的墓地的墓碑上“入黔始祖”的刻文,认为班麟贵也有可能为明代驻屯军后裔,为陕西扶风的汉族人。
周天胜、杨竑等人在班氏土司的研究文章中指出班麟贵为当地土著布依族的首领,且依据明朝对贵州土司任命的惯例,土司一般为当地少数民族的自然首领。刘遗伦考察贵阳土著班姓布依族分布时,其聚居地主要集中于贵阳、惠水、贵定、龙里一带,也与班麟贵定居青岩的身份相符,班麟贵也极有可能就是当地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