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善
明朝名将
王三善(1565年-1623年),字彭伯,祖籍安徽岳西,归德府永城(今河南省永城)人。明朝名将、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授荆州推官,为官公正廉明,曾平反楚宗等人冤案。后任吏部文选,他因才用人,不阿权贵。泰昌改元(1620年秋),升任太常少卿
人物生平
  王三善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少年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年轻时风流倜傥,轻财好义,刚方正直,好结四方奇士侠客。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3年)被省学政(朝廷派到省里的督学官员)选优送进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成为贡生,俗称秀才。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7年)王三善考中举人。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经过四年一次的殿试,王三善一举考中了进士,连科及第,完成了人生求取功名的三级跳,走上了仕途之路,被留在京城进入南宫(明代礼部官署的所在地),任礼部翰林院编修。按明朝规定,进士入翰林院,必须要经过庶吉士(官名)三年的观政见习,见习结束,经考试合格后,才能升任编修。而王三善未经见习,直接任编修,因而受到同行官僚的嫉妒,不到一年的时间,以修校诗文遗漏韵脚为由,被挤出翰林院,调荆州当司理(推官),因而也成为他宦海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关于那段经历,《清·永城县志》记载:“……辛丑(公元1601年)第南宫,当馆选,格于落韵,授荆州司理,廉明之誉,甲于湘郢。所至善平反,出一彝陵诸生于大辟……”
  什么意思呢?王三善被排挤出翰林院到荆州当推官前,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在荆州彝陵一带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骄阳似火,河井枯竭,禾苗枯死,百姓流离失所。按说遇此大灾之年理应为民减赋,但彝陵官府不但不减,反而增加苛捐杂税。老百姓交不起,官府就抓人。官逼民反,百姓实在忍不下去了,纷纷来到县衙要求减赋放人。这时有几个生员站出来为民喊冤。官府本身无理可言,怎能说得过那些生员,于是恼羞成怒,下令抓捕以孙振兴、万自力为代表的八个生员,并以“攻击朝政”为由,上报荆州府。荆州府的官吏不分青红皂白,把八个生员判为死刑,打入死牢。说来凑巧,恰在这时原荆州推官因贪赃枉法,被弹劾罢官,事情也就搁置起来。
  王三善接任荆州推官后,百姓对“彝陵诸生于大辟”案反映强烈。他经过调查,也认为其中有隐情,理应重新调查核实。为了慎重起见,王三善与书吏一起换上便服,来到案发地——彝陵板杉铺镇,找到知情人张爱民。此人是个老秀才,王三善来到他家并说明来意后,张秀才唉了一声说道:“那几个学生实在是太冤枉了,要不是那年大旱……”张秀才便把当年发生的事情一一说个明白,又介绍了一个叫李卫民的知情人。王三善到李卫民家去调查,二人所说情况一致。
  为了进一步弄清事实,王三善又来到县学,找到受害生员的老师。老师说,这八个人都是他的弟子,多是寒门子弟。他们品学兼优,爱憎分明,痛恨贪官污吏,同情黎民百姓。如果这几个学生被处死,就是人间最大的冤案!
  经过几天的私访,取得了大量的证词,王三善回到荆州后,再次翻阅了“彝陵诸生于大辟”案卷,越看越气,越看越恼,拍案而起,随口说道:“我王三善不为这八个生员做主,上对不起苍天,下对不起黎民,更对不起这身官服。”于是,他奋笔疾书上报刑部:“万历二十八年‘彝陵诸生于大辟’一案,经查,当年此地发生大旱,官府理应为民减赋,然不减反又增加苛捐,乡民难以承受,秀才孙振兴、万自力等八人替民请愿,为民说理,反遭被抓,判为死罪,实为冤屈,理应改为无罪。”
  改判报告一到刑部,意见不一,一时难以定论。此事被当朝德高望重的沈阁老沈鲤知道后,拍板定案,将八名生员由死刑改为无罪释放。消息传到荆州,犹如平地惊雷,彝陵人民无不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荆州来个“包青天”。
  《清·永城县志》还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足以证明王三善的刚正不阿:“楚宗有异变,独公力持其冤,天下壮之。”
  楚宗,时为江西赣州知府。而王三善在京都开府任职。当时朝中的大权全被魏忠贤一伙“阉党”掌握,他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横行霸道、陷害忠良。朝中百官为伸张正义,不少大臣冒死上书弹劾,其中就有江西赣州知府楚宗。由于魏忠贤是秉笔太监,上书弹劾的奏章被其知道,顿时恼羞成怒,认为一个知府竟敢参与弹劾他,真是奇耻大辱。随即指使他的“阉党”们散布谣言,给楚宗扣上“叛逆”的帽子。在封建帝制时代,只要说谁有叛逆行为,那就是对皇帝“不忠”,是灭门之罪。文武百官惧怕“阉党”的权势,无人敢站出来为楚宗鸣冤。王三善听到谣言后,秉笔直书皇上:楚宗上对朝廷忠心耿耿,下对百姓尽心尽责,功勋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叛逆行迹实属诬陷之词,请皇上明察。
  皇上准了王三善的奏章,解救了楚宗。一石激起千层浪,王三善坚持原则、疾恶如仇的举动被人交口称赞,成了大臣们心目中的英雄。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任淮南巡抚的李三才接到当朝内阁首辅大臣沈一贯的来信,信中大意是:皇上启用次辅大臣沈鲤,是想取代自己,请李三才想办法阻止沈鲤抢他的位子。李三才给他回信说:沈鲤为人忠厚诚实,处处与人为善,是众所周知的,您二位阁老应和谐相处,诚心相待,报效朝廷。
  谁知这番推心置腹的话语却得罪了沈一贯,于是他暗中策划,指使齐、楚、浙三地的大官僚们诽谤李三才有干预朝政之行为等等。此等舆论一时铺天盖地向京城袭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李三才身陷诬言有口难辩,忠良们一头雾水,都为李三才捏着一把冷汗。
  正值李三才将要受到牢狱之苦时,时任吏部铨司(主管选授官职)的王三善挺身而出,奏请皇上准他到淮南调查李三才的情况。皇帝批准他的奏章,王三善经过调查,给皇帝直书:“李三才奉命淮南巡抚十三年,上忠朝廷,下爱黎民,深受众官尊敬,百姓爱戴,其言不离忠,行不离孝,从无非分之行为,李三才实为朝廷忠臣。”皇上看了王三善的奏章后,认为王三善调查的情况属实,于是撤销了对李三才的审查,从而平息了对李三才的诬陷。通过这次风波,皇上不但没有对李三才治罪,反而提升李三才为户部尚书,然李三才经受此次非议之后,再无做官之意,遂辞官归故里。
  由于王三善为官刚正,不畏权贵,直言敢谏,因此得罪了不少人,遭到20多名官员的上书弹劾。王三善看透了朝中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政风污浊的实情。官场使他心灰意冷,于是正值他休假之时,上书皇上告假回乡。王三善回到家后,读书会友、灌园除草,真正过起了“日出提水浇芹畦,正午棚下把扇凉”的田园生活。
  由于王三善执意不愿做官,逾期不归,便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这位皇上这次还真是善解人意,想到王三善可能是因为被弹劾而伤心才不愿回朝廷,于是皇上把“前弹射公者,此第谪斥”,“未几,起公(王三善)以考功,掌大计”(摘自《清·永城县志》)。至此王三善不得不回朝领命。
  明代吏部分四司:文选司、验封司、考功司、稽勋司。朝中被认为最肥的单位有四司,其中吏部就占了文选司和考功司。王三善假逾不回,皇帝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把以前弹劾他的人该贬职的贬职,该谴责的谴责,同时又提升他任考功郎,专门负责考察京城以外的官员,可见皇帝对王三善的恩宠。
  王三善在任考功郎时也想整顿外官吏治,为朝廷效忠。清《永城县志》这样记载:“公感知遇,一入铨司,遂矢以捐糜图报。”“但毕竟不是他一人之力所能办到的,遭到反弹也是很厉害的,遂又心生归隐之心。”官场之中相互倾轧,恶意中伤,让王三善防不胜防,的确使他心烦。恰巧此时家中老母亲病故,王三善是出了名的孝子,旋即请假回家为母亲守灵。守丧三年后王三善仍执意不回。朝廷又一次强行诏回,让其担任文选司长官。文选司是专门负责选授、审核、调动、晋升和提拔有功官吏的部门。王三善深感皇恩浩荡,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吏治工作中。然而险恶的官场再次使他失望:“公持心虑公,爱惜人才,欲化方隅,偕之大道……时言路觭重,政府不能主,反居间相拂,遂致讪当道,借妻丧以行”(摘自《清·永城县志》)。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他借着为妻子回原籍奔丧的理由就再也没有回朝。直至明泰昌改元(公元1620年)光宗皇帝即位,封王三善为太常少卿,他才无奈又回到京城。
王三善(1565-1623),字尤名,河南永城人,明朝政治家,军事家。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授荆州推官,为官公正廉明,曾平反楚宗等人冤案。后任吏部文选,他因才用人,不阿权贵。明光宗泰昌改元(1620年秋),升任太常少卿。明熹宗天启元年
(1621年)十月、王三善升任右佥都御史。时贵州少数民族酋长安邦彦、奢崇明起兵反抗明王朝统治,攻陷州郡,黔省连续奏章告急。王三善奉命巡抚,率兵前往镇压。他以同邑人刘超主管中军,刘泽清领前哨,兵分三路,衔枚前进,率部转战7昼夜,将反抗明朝的少数民族武装镇压下去。
王三善以两万人马破敌十万,不免麻痹轻敌。他指挥所部追击,保举大将刘超为总兵官,渡陆广,趋大方;总兵官张彦芳渡鸭池;都司线补衮出黄沙渡,三路并进。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因明军被诱深入,遭少数民族武装围歼,大败溃退。安、奢等复挥师进攻贵阳。王三善派遣偏将祁继祖、王建中等破莲花堡,救青岩,进攻八姑荡,焚烧200多座村寨,因功晋升为兵部侍郎。他又督师前进,渡乌江,逼漆山,直抵大方,擒少数民族酋长奢崇明、蔡金贵、张向极等,安邦彦、奢社辉等逃匿。此时,王三善认为反抗朝廷的少数民族已被平定,打算设土司治理地方,因朝内有改郡县的议论,致使一些少数民族及土司恐惧,于是都倾向安邦彦。
王三善盘桓大方40余日,于天启四年正月东撤,少数民族叛军跟踪截击,中军参将王建中、副总兵秦民屏战死。明军且战且退,行至内庄,后军被截断。王三善回师救援,士卒多跑散。这时,原向明军诈降的陈其愚,极得王三善信任,经常和他议论兵事,所以陈对明军中的虚实无所不知。他见机会已到,便故意放马冲撞。王三善被撞坠马,自刎未死。被俘后,大骂不止,遂被杀害。时年60岁。
后世纪念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朝南北方同时发生大规模叛乱,朝野震惊,朝局动荡不安。年近60岁高龄的王三善临危受命,文代武职,亲率大军远赴南郡,平定贵州土司安邦彦、奢崇明叛乱。前后历时三年,王三善以2万明军破敌10万,擒获贼首奢崇明、蔡金贵等。正待班师回朝之际,却遭叛军暗算,乱军中落马被擒,王三善抽剑自刎未成后大骂叛军,被杀害。后被明将冒死救回尸身,运回家乡时,闻信群众沿途跪泣迎送。
  王三善以身殉国后,明朝廷诏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后称“忠烈王将军”,御赐在永城立忠烈牌坊,家庭三代受封,行四门出棺葬礼。并为他铸金头厚葬。
王牌坊宽6米,高10米,它四根粗大的石柱并排坐落在四个大石墩上,把牌坊分为三个门:中间是较宽的过街门,两边是狭窄的人行门。牌坊上雕刻精湛,两侧花纹相同。整座牌坊共分三层。坊顶正中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麒麟,麒麟身上驮着“圣旨”二字。坊顶为屋脊形状,两端置有大吻,顶檐上翘,坊顶下为四块石板扣合而成的顶梁起架。牌坊上方的第一道大梁上,雕刻着两条蛟龙,两端为怪兽。第二道梁为二龙戏珠。一、二两道梁之间是宋体阳刻的奉圣旨建坊的情况:“崇祯元年奉圣旨:王三善捐躯报国,忠义可封,准赠兵部尚书,荫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仍赐祭葬立祠并与他谥旌死事封疆之臣”。第三道梁雕刻的也是龙的图案,上方是阳文宋体书法:“敕赠兵部尚书加赠太子太保王三善。”牌坊两边小门上方的石梁上雕刻有松鹤、祥云等图案。过街门两边的石柱上,南北两侧各刻有一名守卫牌坊的武士。头戴钢盔,身穿护甲,脚蹬高靴,手执枪剑,威风凛凛。
   距王牌坊不远的西北隅,是昔日的王三善祠堂,占地约860平方米。祠堂大门坐西朝东,大门上方悬有“天曹衡鉴”的匾额,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子。祠内有大殿三间,中间是王三善坐着的塑像,两边各站立一名武士。大殿门前,东西各立石碑一通,分别镌刻着王三善的生平及战绩。
   关于王三善的墓地,据史料记载,共有两地五处。一地是王三善的牺牲地贵州铧口山下,那里立有神道碑,还建有王公祠;再一地就是王三善的家乡永城。在永城,他有墓地四处:一是赞阝城莫王庄;二是龙岗乡王柿园;三是陈集王林堂;四是蒋口镇的小蒋庄。永城为何有他这么多的墓地呢?主要原因是朝廷为他铸有金头,为防被盗,便看了四块坟地。实际上王三善真正的墓地就在蒋口小蒋庄,现在虽然看不到坟头,但最为明显的是这里有大约二百平方米的地块,中间高,四周低,土中还偶见石灰块。昔日的王公陵位于沱河北岸,占地约二百亩,十分气派。王三善坟地约二亩,坟前立有三座石碑:一为圣旨碑;二为生平碑;三为功绩碑。碑前开有一条东西神道,立神道碑一通。神道向南有一条宽阔的南北大道,两边植有苍松翠柏。道路两旁有四行石人、石马、石羊、石猪、石猴、石象,每行12个,共48个,一直到沱河大堤下。向南过沱河是王林牌坊式的陵门。
   现在,王牌坊、王公祠、王林早已不见踪影,然而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不免发生无限地感慨:永城出了个政治家、军事家王三善,也是永城的骄傲!牌坊街将永存于世,王牌坊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向世人揭示了永城历史文化的厚重。 王三善以年近60岁高龄,文代武职,亲率大军,千里平叛,并以2万精兵破10万叛军。无论在400多年前的明朝,还是在现代,其志可嘉,其义可赞,爱国之精诚,殉国之壮烈,都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成为历代永城人的楷模和骄傲。其精神不仅融入了永城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激励后人,还幻化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以多种方式助推永城的发展。
明史记载
王三善,字彭伯,永城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由荆州推官入为吏部主事。齐、楚、浙三党抨击李三才,三善自请单骑行勘,遂为其党所推。历考功文选郎中,进太常少卿。天启元年十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李枟巡抚贵州。时奢崇明已陷重庆。明年二月,安邦彦亦反,围贵阳。枟及巡按御史史永安连章告急,趣三善驰援。三善始驻沅州,调集兵食。已次镇远,再次平越,去贵阳百八十里,方遣知府朱家民乞兵四川。兵未至,不敢进。疏请便宜从事,给空名部牒,得随才委任。帝悉报可。至十二月朔,知贵阳围益困,集众计曰:“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耳,盍死敌乎?”乃分兵为三:副使何天麟等从清水江进,为右部;佥事杨世赏等从都匀进,为左部;自将二万人,与参议向日升,副总兵刘超,参将杨明楷、刘志敏、孙元谟、王建中等由中路,当贼锋。舟次新安,抵龙头营。超前锋遇贼,众欲退,斩二人乃定。贼酋阿成骁勇,超率步卒张良俊直前斩其头,贼众披靡。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诸将议驻师观变,三善不可,策马先。邦彦疑三善有众数十万,乃潜遁,余贼退屯龙洞。官军遂夺七里冲,进兵毕节铺。元模、明楷连败贼,其渠安邦俊中炮死,生获邦彦弟阿伦,遂抵贵阳城下,贼解围去。?云、永安请三善入城,三善曰:“贼兵不远,我不可即安。”营于南门外。明日,破贼泽溪,贼走渡陆广河。居数日,左右二部兵及湖广、广西、四川援兵先后至。三善以二万人破贼十万,有轻敌心,欲因粮于敌。举超为总兵官,令渡陆广,趋大方,捣安位巢,以世赏监之;总兵官张彦方渡鸭池,捣邦彦巢,以天麟监之。汉、土兵各三万。别将都司线补衮出黄沙渡。克期并进。超等至陆广,连战皆捷,彦方部将秦民屏亦破贼五大寨,诸将益轻敌。邦彦先合崇明、效良兵诱官军深入。三年正月,超渡陆广,贼薄之,独山土官蒙诏先遁,官军大败,争渡河,超走免,明楷被执,诸将姚旺等二十六人歼焉。贼遂攻破鸭池军,部将覃弘化先逃,诸营尽溃,彦方退保威清,惟补衮军独全。诸苗见王师失利,复蜂起。土酋何中尉进据龙里,而邦彦使李阿二围青岩,断定番饷道,令宋万化、吴楚汉为左右翼,自将趋贵阳,远近大震。三善急遣游击祁继祖等取龙里,王建中、刘志敏救青岩。继祖燔上、中、下三牌及贼百五十砦,建中亦燔贼四十八庄,龙里、定番路皆通。三善又夜遣建中、继祖捣楚汉八姑荡,燔庄砦二百余,薄而攻之。贼溺死无算。万化不知楚汉败,诈降,三善佯许,而令诸将卷甲趋之。万化仓皇出战,被擒,邦彦为夺气。群苗复效顺,三善给黄帜,令树营中。邦彦望见不敢出,增兵守鸭池、陆广诸要害。
时崇明父子屡败,邦彦救之,为川师败走。总理鲁钦等剿擒中尉,彦方亦追贼鸭池,而贼复乘间陷普安。总督杨述中驻沅州,畏贼。朝命屡趣,始移镇远。议与三善左,三善屡求退,不许。会崇明为川师所窘,逃入贵州龙场,依邦彦。三善议会师进讨,述中暨诸将多持不可。三善排群议,以闰十月,自将六万人渡乌江,次黑石,连败贼,斩前逃将覃弘化以徇。贼乃栅漆山,日遣游骑掠樵采者。军中乏食,诸将请退师。三善怒曰:“汝曹欲退,不如斩吾首诣贼降!”诸将乃不敢言。三善募壮士逼漆山。绯衣峨冠,肩舆张盖,自督阵,语将士曰:“战不捷,此即吾致身处也。”旁一山颇峻,麾左军据其颠。贼仓皇拔栅争山,将士殊死战,贼大败,邦彦狼狈走。三善渡渭河,降者相继。师抵大方,入居安位第。位偕母奢社辉走火灼堡,邦彦窜织金,先所陷将杨明楷乃得还。位窘,遣使诣述中请降。述中令缚崇明父子自赎,三善责并献邦彦,往返之间,贼得用计为备。三善以贼方平,议郡县其地,诸苗及土司咸惴恐,益合于邦彦。三善先约四川总兵官李维新灭贼,以饷乏辞。
三善屯大方久,食尽,述中弗为援,不得已议退师。四年正月,尽焚大方庐舍而东,贼蹑之。中军参将王建中、副总兵秦民屏战殁。官军行且战,至内庄,后军为贼所断。三善还救,士卒多奔。陈其愚者,贼心腹,先诈降,三善信之,与筹兵事,故军中虚实贼无不知。至是遇贼,其愚故纵辔冲三善坠马,三善知有变,急解印绶付家人,拔刀自刎,不殊,群贼拥之去。骂不屈,遂遇害。同知梁思泰、主事田景猷等四十余人皆死。贼拘监军副使岳具仰以要抚,具仰遣人驰蜡书于外,被杀。三善倜傥负气,多权略。家中州,好交四方奇士侠客,后辄得其用。
救贵阳时,得邸报不视,曰:“吾方办贼,奚暇及此?且朝议战守纷纷,阅之徒乱人意。”其坚决如此。然性卞急,不能持重,竟败。先以解围功,加兵部右侍郎,既殁,巡按御史陆献明请优恤,所司格不行。崇祯改元,赠兵部尚书,世廕锦衣佥事,立祠祭祀。九年冬,再叙解围功,赠太子少保。大方之役,御史贵阳徐卿伯上言:“邦彦招四方奸宄,多狡计。抚臣得胜骤进,视蠢苗不足平。不知泽溪以西,渡陆广河,皆鸟道,深林丛箐,彼诱我深入,以木石塞路,断其邮书,阻饷道,遮援师,则彼不劳一卒,不费一矢,而我兵已坐困矣。”后悉如其言。
家庭成员
曾祖父王英、祖父王武、父王禄皆封为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及生母、继母皆诰封夫人;大哥、二哥及四弟分别封为中宪大夫、朝议大夫、恩宪大夫;大嫂、二嫂及弟媳均诰封恭人;其子世袭官职,因王三善没有儿子,只有一女名天玲,朝廷允许将侄子过继于他,当了皇宫禁卫军的指挥官。
王三善神道碑
从永城城区往西10公里,十八里镇大王庄东地,穿过沱河,离河堤不足200米,就是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三善的墓塚。
  据当地人讲,当年墓塚相当有规模,光占地就二百多亩,建有祠堂。祠堂大门坐西朝东,门上方高悬“天曹衡鉴”的匾额,意为王三善是文武百官的楷模和镜子。祠内有大殿,塑有王三善的坐像,两边武士守卫,另有偏殿数十间。墓地遍植松柏,石人石马等组成的神道近百米。坟前立有三座石碑,一为圣旨碑、二为生平碑、三为功绩碑。明朝司马练国事亲笔书写的墓志铭就携刻在石碑上:“天下绚爱恨,而公有真是非;天下畏征战,而公有大雄威;天下忽道德,而公能透玄微。论世成仁者,舍公其谁与依!”
  这段墓志铭对王三善的一生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明天启二年,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反明作乱,妄图分裂疆土,与北京抗衡。在国家危难之际,王三善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平叛。皇上当面授他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挂职平叛大元帅,提督贵州全省军务,兼理粮饷,并赐给他尚方宝剑,遇有紧急情况,可以当机立断处置。由于贵州前线军情危机,王三善没有时间在京做好出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仅调集了五万兵力。皇上让他边往前线赶路边沿途招募兵勇、征调粮草。
  从北京前往贵州,千里迢迢,正好经过永城。因为王三善就是永城大王庄人,从小在永城长大,对家乡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中原多忠勇之士,他决定在永城一带先招兵买马,再挥师南下。他将帅部驻扎在永城崇法寺内后,一方面派遣人员到山东、江苏、安徽这些和河南永城交界的地方张贴招兵布告,一方面在永城四关建演武场,作为新兵的训练基地。短短两个多月,王三善就招募乡勇三万人,经短暂的培训后,他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将新兵全部分散到老兵营内,编好梯队,然后带领八万人马浩浩荡荡地直奔贵阳。在行军途中,又从湖南、湖北调集两万人马和一批粮饷。不几日,王三善的大军就挺进到了贵州省的镇元、平越,离贵阳不足百里。
  为了做好战前准备,王三善亲自到前线勘察地形,然后派人星夜将自己的作战方案及战略意图奏明皇上。史书上是这样写的:“疏请便宜从事,给空名部牒,得随才委任,帝悉报可。”意思是说,为了不误战机,人事任命、军事调动这些权力请求自行处理。王三善的这些合理化建议,都是为了争取时间,打赢这场平叛战争,立即得到皇上的恩准。
  《明史·烈传》中,对王三善攻袭贵阳的战斗有详细记载:“公怒气冲冠,亲临旗鼓,无不以一当百”“诸将议驻师观变,三善不可,策马先”。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讲明了王三善力排众议,一马当先,发起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不给叛军以喘息的机会。
  看到明军如此勇猛,叛军疑官兵有数十万,不敢恋战,就退守到龙洞。王三善则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二战则夺取了龙洞和七里冲。叛军无奈,又退守毕节铺。王三善又一举拿下毕节铺,三战三捷,仅以七昼夜的战斗就解了贵阳十月之困,将溃不成军的叛军赶到了水西,王三善的勇武由此可见一斑。
  王三善解决了贵阳之困后,按说已经完成了任务,甚至可以把剩下的事情交给当地政府和驻军处理,然后班师回朝。可是王三善继续亲率六万人马,挥师西进,把叛军赶到了更为边远的地方,并捣毁了贼舍,烧毁了贼穴。在班师返回贵阳的途中,由于叛军不甘失败,进行骚扰,再加上用重金买通了降将陈其愚,其采取诱敌之奸计,将王三善及随从引诱至铧口山与马鞍山之间的峡谷内。这时,叛徒陈其愚故意纵马把王三善冲倒,叛军纷纷围上,王三善欲拔剑自刎,未成。王三善大骂不止,宁死不屈,遂被杀害,时年60岁。
  为了表彰王三善的赫赫战功,皇上赐银两为王三善铸一金头附尸而葬。明天启四年,永城举行了隆重的王三善的葬礼。为了预防墓塚被盗,永城县城四门出棺,都是同样的仪仗,将王三善的棺椁分别葬在四个地方,即永城城北王林堂、永城城西南酂城莫王庄、永城龙岗王柿园,再一个就是大王庄。因为大王庄墓塚就在王三善家乡大王庄的东边,所以那里也被习惯地称作“东林”。
  1958年,东林墓被盗,金头被盗走,至今下落不明。墓内还有元帅服、乌纱帽,大王庄每户村民还分到了墓内盗贼没有拿走的绸缎。绸缎不仅没有风化,还完好如新,不少村民用来做衣服穿。墓内的东西之所以历经几百年不朽不腐,是因为墓葬很深,而且中间的隔层有一米多厚的石灰层,起到了和外界隔绝的保护作用。从那以后,人们方才知道,王三善真正的葬身之地就是东林。可惜“文化大革命”中东林被毁坏殆尽,如今的东林已是庄稼地了,只剩下那一片高岗上长满的蒿草在风中摇曳,像是诉说着如烟的往事。当年墓塚的豪华,或许从仅存的一首《吊王公》的五言律诗中还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王公名贤重,风流不计年。
  墓塚环翠柏,门前车马喧。
  子孙仰清芬,祠堂生紫烟。
  千里来凭吊,惆怅满心间。
玉堂春与王三善
在大明王朝,王三善作为廉吏、名将有口皆碑,而他和苏三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以致流传后世。事情是这样的。
   王三善家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富商,家有良田千顷,其父王禄从官场隐退后,又从事酒业生意,家大业大,自然外面欠账的就多。明万历八年(公元1581年),王禄就让17岁的王三善携带家人前往南京要账。王三善来到南京,一日他在店内读书累了,想到外面散散心,不知不觉竟走到了南京有名的怡春院。谁知他这一去便遇到苏三,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苏三原名叫郑丽春,生父去世后,随母嫁到苏家,继父苏子健以教书为业,也算是书香门第。苏三在苏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资聪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不料祸从天降,可怜苏三在11岁时,其继父病死,继父的大女儿为了糊口远嫁他乡,二女儿饿死。苏三就这样又随母亲逃难到了南京。谁知其母身染重病,苏三为卖身救母误入烟花之地,苏三是老鸨为她起的艺名。
   王三善和苏三一见钟情,整日对酒当歌,赋诗唱和。王三善不惜一掷千金,请来能工巧匠造一座百花楼,给苏三当卧室。为了苏三,他倾其所有,没过多久,要账所得的三万两银子便挥霍一空。老鸨这时便翻脸不认人,一脚将王三善踢出门外。王三善有家难归,便流浪街头。后来苏三多方打听,才在一座破庙里找到王三善,并送给银两,让他回家读书求取功名,并起誓不接客,只等王三善。
   王三善走后,南京怡春院的老鸨怕王三善金榜题名后接走苏三,落个人财两空,她抢先一步,把苏三卖给了山西洪洞县商人沈洪。此人长相粗野丑陋,常年在外贩卖骡马,娶个老婆倒很漂亮,姓皮叫皮氏。因其丈夫常年在外,自己耐不住寂寞,就与邻居监生赵昂私通。不料沈洪从南京归来,领来一个如花似玉、貌似天仙的苏三,沈洪的老婆皮氏顿生歹心,夜晚与监生赵昂设计毒死沈洪,嫁祸于苏三。沈洪的老婆皮氏报案后,用重金收买县官,县令贪赃枉法,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屈打成招,被判死刑,打入死牢。
   再说王三善回到家乡后,发奋读书,终于考取了功名。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官拜御史、巡按山西。他到山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南京打听苏三的消息。当得知苏三被怡春院的老鸨卖到山西洪洞县时,他立即调看案卷,从中发现有一个叫苏三的杀人犯,被判死刑,引起了他的怀疑。苏三不是被卖到这里的吗?怎么成了杀人犯?莫不是另有其人?为了弄个水落石出,随即叫来书吏,跟他一起雇辆马车前往洪洞县微服私访。赶车的小伙计年轻好奇,问:“二位客官去洪洞县有何贵干?”王三善故意说:“去洪洞县娶个妾,你知道那里谁会说媒吗?”小伙计说:“算你找对人了,俺就是洪洞县城人,俺县城里的王婆最会说媒了。不但会说媒,还会给人家扯皮条……”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把王婆怎么把沈洪的老婆牵线给邻居监生私通,奸夫淫妇又怎么设计毒死沈洪,嫁祸苏三的事情一股脑儿说了个干干净净。接着王三善又在洪洞县进行了私访,都说县官贪赃枉法,苏三是冤枉的。查实案情后,王三善星夜回到按察院,发牌洪洞县,捉拿皮氏、赵昂、王婆,重审苏三。
   会审中,皮氏、赵昂、王婆拒不招供,王三善令衙役抬进一个大柜,将其三人分别绑在柜子的左右,令所有衙役全部退下,故意留给他们“串供”的时间。三人看四周无人,便互相埋怨,最后咬定任何人都不能招供。下午开审时,王三善当着他们三人的面打开柜子,书吏从里面走出来。当三人看到书吏走出来时,立刻惊呆,无不低头认罪,苏三被无罪释放。
   王三善为苏三平反昭雪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此事却被一些贪官污吏抓住了把柄,联名给皇上写奏章:“王三善身为朝廷命官,竟纳妓为妻,有辱斯文,败坏声誉,实不宜为官。”无奈王三善被革职为民。
   就这样王三善和苏三从京城回到了家乡——永城县柘树集东北大王庄,了却了平生心愿。平日里夫妻恩爱,对弈浇花,琴瑟和鸣。一日夫妻二人坐在楼台上赏花,王三善看着院中鸡冠花开得鲜艳夺目,着实好看,随口问苏三:“你最喜欢什么花?”苏三答道:“鸡冠花亭亭玉立,花红耀明,妾最为喜爱。”“鸡冠花虽好,其根最臭。”王三善不假思索地说了出来。
   苏三一时惊呆了。此时她想起了自己是妓女出身,怎么能配得上当朝的御史呢?苏三越想越觉得心痛,连最心爱的人都看不起自己,还有什么颜面活在世上,于是纵身跳楼身亡。
   王三善幡然醒悟,已经晚了。他捶胸顿足,拂袖恸哭,后悔不已……
   封建礼教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把苏三挡在了家族的门外。她虽为王三善之妾,但毕竟是妓女出身,死后是不能入祖坟的,只好被埋在离祖坟百步之外的地方。人们同情苏三的遭遇,好心之人还在她的坟旁边立一块石碑,上写:“王三善爱妾郑丽春之墓。”碑的后面还有人赋诗一首:
   红颜多薄命,青冢向黄昏。
   断碣斜阳卧,残碑已生尘。
   王三善与苏三的故事被后人编成戏剧《玉堂春》,在全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苏三因王三善的真情相拥而更加美丽,王三善因苏三的肝胆相照而愈见奇崛。一段数百年来传唱不衰的爱情故事,为永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明朝年间,他们王家是永城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禄曾做过京官,告老还家后,家有良田千顷,又从事酒业生意,是方圆几百里有名的富商。他们家在大王庄建有豪华的庄园,前后两所大院,占地几百亩,有青楼、红楼、假山、池塘、花园、演武厅,非常显赫。一处庄园就是一处绝佳风景的浓缩,园内湖光山色、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颇具江南园林风格。整座王家庄园对明代园林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可惜庄园随着王家的没落而没落了,历经四百年风雨变迁后荡然无存,十分令人叹息。
参考资料
王三善与王牌坊( 上 ).今日永城报.2011-01-14
王三善与王牌坊(下).今日永城.2011-01-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21: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