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鸻是鸻形目鸻科鸻属鸟类,又名白领鸻。成鸟夏羽上体为柔和的沙褐色,下体纯白色;额至眉纹白色,额基和头顶前部黑色;头顶、枕和后颈沙褐色略泛栗色;眼先至耳覆羽有—横带状黑色贯眼纹;翼褐色,覆羽具白缘,飞羽黑褐色具大白斑;尾褐色,带黑色亚端斑和白色端斑;虹膜黑褐色,眼圈暗黄色不显著;喙黑色;脚褐色至暗橙黄色。成鸟冬羽似夏羽,但额基、贯眼纹、颈侧等黑色区域转为褐色,头顶不泛栗红色调。幼鸟羽色似成鸟冬羽,且上体具有浅色羽缘。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前和眉纹白色;头顶前部具黑色斑,且不与穿眼黑褐纹相连。头顶后部、枕部至后颈沙棕色或灰褐色。后颈具一条白色领圈。上体余部,包括背、肩、翅上覆羽、腰、尾上
覆羽灰褐色,腰的两侧白色。
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内侧的
初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与
次级飞羽的白色末梢一起构成白色翅斑(飞行时可见)。两侧尾羽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向端部渐黑。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胸、腹部白色,只在胸部两侧有独特的黑色斑块。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性成鸟(繁殖羽):缺少黑色,在雄性是黑色的部分,在雌性则被灰褐色或褐色所取代。
非繁殖羽(冬羽):同繁殖期的雌性成鸟一样暗淡,头部缺少黑色和棕色,胸侧的块斑为浅淡的灰褐色,面积明显缩小。
幼鸟:形态与非繁殖期的成鸟相似,但额前和眉纹浅黄色,胸斑萎缩,弥漫黄褐色。头顶前部无黑褐色带斑;上体布满黄色鳞片状斑纹。
虹膜暗褐;嘴纤细,黑色。跗蹠稍黑,有时为淡褐色或者黄褐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5-62克,♀44-63克;体长♂177-200毫米,♀178-190毫米;嘴峰♂13.5-16毫米,♀13.6-15毫米;翅♂122-137毫米,♀123-137毫米;尾52-68毫米,跗蹠♂25-27毫米;♀26-28毫米。(环颈鸻指名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河岸沙滩、沼泽草地上,通常单独、或者3-5只集群活动于海边潮间带、河口三角洲、泥地、盐田、沿海沼泽和水田;在内陆的河岸沙滩、沼泽草地、湖滨、盐碱滩和近水的荒地中亦比较常见。
生活习性
迁徙期集群活动,有时与其他小型
鸻鹬类结群觅食。在集小群觅食时,环颈鸻的啄食频次显著大于不集群的时候。在南方一些地方并不迁离,而是游荡。环颈鸻具有很强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在中国山东、河北有一定的繁殖种群,并且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的留鸟。
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为食,兼食植物种子、植物碎片,觅食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蠕虫等,也食植物的种子和叶片。
主要威胁来自于当地居民毁巢和拣蛋,田鼠和黄鼬也会偷食鸟蛋和雏鸟。如果亲鸟遇见危险,常常装扮成受伤的样子,将一侧的翅膀拖拉在地面。自然灾害(如大雨、洪水等)也对鸟巢和卵产生较大的破坏。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亚美尼亚、阿鲁巴、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比利时、文莱、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佛得角、乍得、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阿拉伯民众国、马其顿、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马提尼克、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尼加拉瓜、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勒斯坦、巴拿马、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多哥、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非繁殖地:澳大利亚、伯利兹、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芬兰、加蓬、瓜德罗普岛、爱尔兰、拉脱维亚、卢森堡、马尔代夫、尼日尔、挪威、塞舌尔、乌干达。
繁殖方式
4-7月为繁殖期。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沙滩或卵石滩上、长有稀疏碱蓬的裸露盐碱地段上,在营巢周围的杂草高度均在30厘米以内。巢甚简陋。窝卵数2-4枚,以3枚居多。卵的颜色为淡褐色或土灰色,密布黑褐色的杂斑。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2-27天。窝卵数3枚与4枚的孵化时间明显不同,4枚卵者孵化期延长。雏鸟为早成鸟。在孵化阶段雄鸟的体重下降较多,而且雄鸟通常在夜间卧巢。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25项)。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