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翼龙
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化石
环江翼龙化石1978年5月发掘于庆阳市庆城县三十里铺乡的环江东岸。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晚侏罗世)、个体最大(翼展2米)的翼手龙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现
1978年5月初,几名工人来到长庆油田指挥部勘探处,报告了采石料时发现化石的事儿。长庆油田指挥部勘探处很快派了杨希荣、钟小春两位研究人员,赶到三十里铺采石场。杨希荣和钟小春是两位经验丰富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他们仔细察看了已采集的化石和断壁上的化石层,断定这一动物化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于是,他们一面保护化石发掘现场,一面电告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庆阳发现了重要珍贵化石,惊闻这一奇特的发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枝明,日夜兼程从北京赶赴庆阳,来到了三十里铺。看到那层紫红色砂岩中留存的化石残片,董枝明初步认定这是翼龙化石。
1978年5月18日,董枝明、杨希荣、钟小春,与庆阳地区的文物工作者一道,开始对翼龙化石进行发掘整理。当时,翼龙的头部仍藏在砂岩之中,显露出来的的躯干骨骼场1.07米,有长而曲折的两翼。遗憾的是其胸部和两翼的一些骨骼被破坏,仅留印模。身上没有羽毛,嘴里有又长又尖的牙齿,翅膀宛若蝙蝠的两翼,翼膜光滑而有皱褶,伸展开有两米多长。它不是什么鸟,也不是别的什么动物,它就是生活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爬行类生物的一种——翼龙。因这具翼龙化石发现于环江边,故取名为“环江翼龙”。
前世
准噶尔翼龙原始,而与欧洲发现的晚侏罗纪的翼龙相似。因此,环江翼龙化石也应属于晚侏罗纪。
化石是古代生命的遗体或遗迹,它能告诉我们古代的生物是什么样子,它们什么时候、在哪儿生活。从化石的分布和保存它们的岩石里,我们有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由化石我们可以知道,环江翼龙属原始的翼手龙类,翅膀展开来有两米多长,能借助滑翔在空中飞行,也能在地上行走,在湖泊中游泳。它有坚硬的牙齿,以捕食活鱼为主。既能在水中游,又能在天上飞,这样超常的本领,谁也奈何它不得,从而使它成为那个时代不可一世的空中霸王
价值
环江翼龙的发现,为研究庆阳远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通过环江翼龙化石,使人们看到,早在一亿多年前,庆阳一带是个湖河密布、丛林繁茂、巨兽出没的地方,在庆阳这块深厚的土层下面,依然淹埋着一亿多年前一个恐龙称霸世界的时代。
环江翼龙化石的发现,是中国古动物学界,特别是翼龙研究学的一件大事。这是因为地层中保存的行走在陆地的恐龙化石十分丰富,而翼龙化石却格外贫乏和稀少,在我国更是稀缺和罕见。庆阳翼龙发现之前,仅仅在新疆准噶尔发现过翼龙化石,尚且是白垩纪的翼龙;而庆阳翼龙是比准噶尔翼龙更早、更原始的晚侏罗纪翼手龙类翼龙。
地球的变化非常巨大,侏罗纪以及其后的白垩纪都是地球史上的激变时期,火山活动极为频繁,规模也十分壮观,不断有熔岩从地下涌出,覆盖着大地。此外,大量火山灰及有毒气体随火山释放出地球表面。在巨大的变化中,大量的动物和植物类群会因此遭受灭顶之灾。白垩纪的结束就是这样,许多动植物类群赖以生存的条件被毁灭,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类群——爬行动物恐龙,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海洋和空中的许多其它种类的动物也消失了,包括巨型海生爬行动物和会飞的爬行动物。这些灭绝“事件”就成了科学家用来划分生命历史的标志。在这些灭绝“事件”中保存下来的动植物化石,则是科学家们研究生命历史最有价值的典籍。但是,只有少数死亡生物能有幸变成化石。一具全身,一块骨头,要想被保存下来,就必须被沉积物迅速覆盖,或是沉入水底的淤泥,或被大风吹起的沙土掩埋,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使其骨头的空隙填充了矿物质,矿物质再慢慢变硬成为岩石。千百万年以后,地壳变迁,气候变化,风雨剥蚀,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化石才有可能暴露出来。
“环江翼龙”也许就是这样的,在一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因一次偶然的事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又在亿万年之后的一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在几个偶然的行为中,让一个遥远的世界通过化石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4 09:48
目录
概述
发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