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知,字德广,扬州人。《唐国师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五载:生于世宦之家。年十五,师事
陶弘景,得
上清派道法。弱冠,又从宗道先生臧矜,学得诸秘诀。遂游历天下,后归隐茅山。专习
辟谷休粮、上清道法。陈主诏入重阳殿,在山宣扬法味,开度后学。
开皇十二年(592),
杨广为扬州大都督,厚礼敕见。
大业七年(611),
隋炀帝召见于
涿州临朔宫,亲执弟子礼,问以仙道事。隋炀帝归朝,扈驾洛都,奉敕于
中岳修斋仪,复诏移居洛阳玉清玄坛。
唐太宗为
秦王时,亲授三洞法策于官邸。太宗即位,以疾固辞还山,时人称为“王法主”。敕于茅山造太平观居之。
贞观九年,卒,时年一百二十六岁。高宗
调露二年(680),追赠“
太中大夫”,封号“升真先生”。武则天
嗣圣元年(684),追赠“
金紫光禄大夫”,改号“升玄先生”。著有《易总》十五卷。事见《旧唐书·隐逸传》。
道士王远知,琅邪人也。祖景贤,梁
江州刺史。父昙选,陈扬州刺史。远知母,梁驾部郎中丁超女也。尝昼寝,梦灵凤集其身,因而有娠,又闻腹中啼声,沙门宝志谓昙选曰:“生子当为神仙之
宗伯也。”
远知少聪敏,博综群书。初入茅山,师事
陶弘景,传其龙腾辟谷道法。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陈主闻其名,召入
重阳殿,令讲论,甚见嗟赏。及
隋炀帝为晋王,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召之。远知乃来谒见,斯须而须发变白,晋王惧而遣之,少顷又复其旧。炀帝幸涿郡,遣员外郎崔凤举就邀之,远知见于临朔宫,炀帝亲执弟子之礼,敕都城起玉清玄坛以处之。及幸扬州,远知谏不宜远去京国,炀帝不从。
高祖之龙潜也,远知尝密传符命。
武德中,太宗平
王世充,与
房玄龄微服以谒之。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
秦王乎?”太宗因以实告。远知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太宗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至贞观九年,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受观,并度道士二十七人。降玺书曰:“先生操履夷简,德业冲粹,屏弃尘杂,栖志虚玄,吐故纳新,食芝饵术,念众妙于三清之表,返华发于百龄之外,道迈前烈,声高自古。非夫得秘诀于
金坛,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与此乎!朕昔在籓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高志,并许置观,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届江外,所营栋宇,何当就功?伫闻委曲,副兹引颈。近已令太史
薛颐等往诣,令宣朕意。”
其年,远知谓弟子
潘师正曰:“吾见仙格,以吾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见署少室伯,将行在即。”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寝。卒,年一百二十六岁。
调露二年,追赠太中大夫,谥曰升真先生。则天临朝,追赠
金紫光禄大夫。天授二年,改谥曰升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