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元,男,1959年出生于山西省
平定县岔口乡郝家庄村,中共党员(2024年7月被开除党籍),文学博士,曾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
人物经历
1959年10月,王贵元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岔口乡郝家庄村。
1979年—1983年,就读于
兰州大学文学院,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3年—1985年,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专科学校(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指挥学院)任教。
1985年—1988年,就读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
陆宗达、
王宁,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8年—199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
1991年—1994年,就读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
周祖谟、王宁,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8年1月—2013年3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贵元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词汇学及出土简帛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王贵元的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以《说文解字》为核心的传统小学研究、简帛文献字词研究和汉字理论研究。
王贵元教授在汉字理论及汉字发展史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理论,其研究以出土文献和文字为主,结合传世文献及域外文献;王贵元教授创建的词符化理论是解释汉字古文字构形系统向今文字构形系统发展转换过程的理论,包括古今汉字的本质、古今汉字发展转换的方式和规律、转换的时间段、导致的今文字系统的特征等。
据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网站数据,王贵元共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
人才培养
王贵元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授“文字学”“《说文解字》研读”“出土文献研究”“出土文献选读”“汉字研究”等课程。
据2024年7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王贵元在中国人民大学已指导学生44人以上。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王贵元担任
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语言文字学》主编、《吴玉章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集刊》主编、《中国文字学报》《中国文字研究》
《汉字文化》《出土文献》《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励耘语言学刊》等期刊编委。
人物评价
王贵元教授治学严谨,二十几年如一日,厚积薄发,其成果量不算多但质颇精;王先生为学实事求是,注重积累。(鲁东大学教授张颖慧评)
王贵元老师工作非常踏实,他从事的汉字构形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林评)
王贵元教授在汉字理论及汉字发展史方面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研究视眼开阔,研究深入,在汉字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评)
人物事件
事件背景
2024年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
王迪在微博发布视频,实名举报导师王贵元性骚扰。举报学生王迪称,自己的导师,人大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博导王贵元于2022年5月21日性骚扰且强制猥亵她,并要求与其发生性关系。因王迪拒绝,王贵元在其后两年多时间里对她进行打击报复,并威胁不能毕业。视频中,王迪晒出录音和聊天记录作为证据,称自己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要求依法依规惩治王贵元,并更换指导老师。
2024年7月,事件发酵期间,多个平台出现不同热帖,均称王某某在30多年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期间有过类似前科,后被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王某“力保”,因为王某正是涉事教授王某某在北师大读研时的导师。23日,北师大党委/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此事已经记录下来,会进行查证。
调查回应
2024年7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声明: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关注到网上关于该校教师王某某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举报信息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连夜开展调查核实。学校将于近日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2024年7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通报女博士举报教授性骚扰事件:经调查,举报情况属实,王某某严重背弃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严重违反党纪校规和教师职业道德。 经研究决定,给予王某某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 并将问题线索依法反映给有关机关。
2024年7月22日晚间,“女博士举报教授性骚扰”当事人在其官方微博账号发文,对于学校的处理结果,她表示:“事情发生之后,学校、学院非常关心我,担心我的安危,担心我受到二次伤害,担心我受到其他影响,为我考虑了很多,真的非常感谢。学校的从严、从速处理,并且今天下午就给出了处理结果,我非常感谢,也为快速处理和决不姑息的态度和效率而自豪。感谢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谢素昧平生的援手,祝大家人生顺遂。接下来我会安心读书,期待回到安宁的世界,再次感谢大家。”
2024年7月22日晚间,海淀公安分局通报,针对“一高校在读学生举报其导师涉嫌违法”情况,海淀公安分局已依法介入调查。
社会评论
面对仍有爆出的此类事件,强化防治性骚扰机制建设,十分必要且关键。要通过机制建设,明确性骚扰行为界线,畅通性骚扰行为投诉渠道,将反性骚扰知识纳入师生教育培训,健全性骚扰行为调查处置规程……在发现、举报、隐私保护、处理等环节,形成常态化、可预期的防治机制,以制度和行动诠释“零容忍”,力求防患于未然,才能确保每一名学生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教师也得以明晰自己的行为边界,行止有度。让制度落地,让保护有效,让惩罚有力,还校园以清静,予受害者以公道。防治校园性骚扰,相关各方还可以做得更多。(中国妇女报评)
害群之马不可留,高校清誉不可毁。中国人民大学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既是对当事人负责,对家长负责,也是对教师群体和高等教育的集体声誉负责。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主体力量。如果教师在师德上出问题,如何葆有师道尊严、传道授业?如果教师无视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如何赢得安身立命、教书育人?(人民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