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珍,女,纺织女英雄。1944年冬天开始,
滨海乡召开妇抗主任会议,滨海区区长叶云动员各村组织纺织合作社,号召妇女纺纱,参加
大生产运动,支援抗日线。叶区长要求王美珍做个样子,以中桥村为中心带动全县开展纺纱运动。王美珍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练好纺纱技术,她找到纺纱能手张惠英,拜她为师,回到家后再苦练纺纱技术。在她的带动下,滨海区的妇女纺纱支援抗日线的工作迅速地开展起来。苏中四专署召开群英大会表彰了纺织女英雄王美珍。
这项工作困难重重,王美珍愁上心头。但转念一想:自己从放牛娃成长为共产党员,都是组织培养的结果,上级交给自己的任务能不完成吗?以前,在做军鞋、送情报、剪髻放脚、识字明理等工作中都不曾落后过,能被这个困难吓倒吗?于是,她走东家,串西家,劝姑娘大嫂们学习纺纱。王美珍虽是姑娘家,可说出的话有板有眼,句句在理。姑娘们服了,大嫂也服了。可是大家都不会纺,谁来教她呢?“我教。”王美珍爽朗回答。说过这话之后,她的脸不觉一红,一颗心扑通扑通直跳,自己的纺纱技术还不过硬,怎么能教别人呢?王美珍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练好纺纱技术,她找到纺纱能手张惠英,拜她为师,回到家后再苦练纺纱技术。只见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拿着棉条子拉了起来。断了,再纺,又断了……王美珍心急如焚。原因何在呢?原来棉花太干燥了。灶屋里煮饭,湿度比较大,她就把棉花拿到灶屋里,
棉花吸了一些
水蒸气,拿在手里好拉多了。但是,仔细看,唉!有的线太粗了,简直像鞋底线有的纱又打成了结。
王美珍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平时做针线、茶饭、农活样样都别想难倒她。通过几个回合,她悟出了纺纱的窍门:车摇慢了,线抽快了,线就断头;车摇快了,线抽慢了,棉条就会拧成绳,线就会打结。王美珍很快掌握了纺纱技术,她左右手动作协调,用力适当,匀称的棉纱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棉条里拉出来,一个个锭子都绕满了纱,简直是一件件绝妙的艺术品。王美珍掌握纺纱技术后,把自己纺好的纱放在门口笆斗里。 人们疑虑重重,以前在滨海只有一些海门人会纺纱,本地人都不会。王美珍想:打铁先得本身硬,要别人学纺纱,得先从自家教起。“婆奶奶,我教你纺纱吧!”一天晚饭后,王美珍兴冲冲地对63岁的外婆说。“60岁还学吹鼓手?”外婆笑着说:“人老了,手指硬得转不过弯。再说,我能活几年?就是学会了,‘新四军’也不要我。”外婆本来疼爱王美珍,什么事都顺着她。所以当外孙女要她试试的时候,她就试着纺了起来。在王美珍手把手的帮助下,她慢慢地纺,慢慢地拉。哎呀,还真灵!学了几天,外婆居然也会纺纱了。她乐呵呵地逢人便说自己也会纺纱了。王美珍的外婆会纺纱了,
小姨也会纺纱了。棉花是合作社的,纺成的纱一半交公,一半留下来换粮食,换
日用品,一家七口人,再也不愁春荒没法过了。
老太太会纺纱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传十,十传百,左邻右舍心都热了。人们不禁想: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婆能学会纱纺,难道我们三四十岁的人学不会?难道我们这些小姑娘学不会?
滨海乡一下掀起了纺纱高潮。纺纱的人多了,纺纱车又成了一个问题啊!王美珍把婆家准备送节礼的钱借了出来,打了两部纺纱车子,借给别人用。王美珍还挨家挨户动员大家自己打车子。大家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木匠开夜工打车子,姑娘们开夜工纺纱。有些小伙子也不甘寂寞,偷偷地学起来。整个
滨海乡家家在
纺纱。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使人
眼花缭乱;“嗡嗡”的曲调,“呜呜”的唱腔,简直是动人的弦乐。
不久,掀起了全区的妇女学习
滨海乡、全县妇女学习王美珍的热潮。家家户户都转动起纺车,纺纱声合奏成抗日大合唱的旋律,在苏中大地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