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祥,196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有机化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60年9月,王梅祥出生于上海市。
1979年9月—1983年7月,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3年8月—1986年8月,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
1986年9月—1989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9年7月—1992年3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2年4月—1993年1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3年12月—1997年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4年—1997年,在英国桑德兰大学(University of Sunderland)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7月—2009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8年5月—2009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2000年4月—2004年2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入选首批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年5月,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11月,入选“2022年度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2022年12月,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梅祥长期致力于全新功能化大环分子杂环芳烃、冠芳烃和锯齿型环带(芳)烃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结构与反应、识别与组装,生物转化和生物催化、有机合成化学及烯胺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王梅祥致力于探索新型大环与发展超分子化学,建立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结构和性能特色的冠芳烃和杂杯芳烃的大环与主—客体化学体系,阐明了阴离子—π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强度、结构特征及阴离子—π作用的协同性,探究高价芳基铜的结构与反应, 提出了“跨湾构桥”创新合成策略,突破了锯齿型环带烃分子的合成难点。
截至2021年11月,王梅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多项重点科研项目。
人才培养
王梅祥认为:要真正把科学研究做好,起到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首先要充分理解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稳定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占整体研究经费的投入比例。其次,要真正认识、把握基础研究的客观规律和特点,警惕基础研究会立竿见影带来经济效益的实用主义倾向。真正理解基础研究肩负的责任跟使命是为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好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此外,还要摒弃短期功利化的停留在数据层面的单一评价机制,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体系。仅仅用论文发表和被引用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容易陷入功利主义歧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携手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为科研人员沉心钻研探索提供宽松环境。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梅祥是矢志创新、励志报国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春风化雨、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从中科院到清华,从科学家到教育者,他始终在化学这一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在科技立国、人才强国的征程上不断迈进。(清华大学新闻网评)
王梅祥在均相催化领域的选择性控制与催化等核心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