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
南京市,祖籍辽宁省鞍山市
岫岩满族自治县,中国当代男作家、编剧。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8年8月23日,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幼时,住在北京市复兴路29号院军区大院里,那段自由的时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写出中篇小说《
动物凶猛》奠定基础。
1965—1969年,就读于北京翠微小学。
1971年,就读于北京东仓门小学。少年时代,在“文革”中度过。
1972年,就读于北京164中学,期间曾到太原生活了一段时间。
1975年,借读于太原五中。
1976年,曾经参与了当年的
四五运动,因遭他人诬陷被关押三个月;同年,从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毕业。
军旅生涯
1977年,参加解放军海军;年底,在山东即墨新兵训练,成为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在部队期间,展现出在文艺方面的特殊才能;同年,在经历了艰苦的新兵训练三个月后,因偶然的机会被送到青岛,入青岛的北海舰队卫生学校学护士,学习半年后,作为卫生员上登一条海军消磁船工作。
1978年,大学恢复招生,开始练习写作文准备报考大学,期间,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发表在《
解放军文艺》上,该作品描写北京城里的一个年轻女孩子和父母亲观念不同,在理想恋爱等方面发生分歧,该小说发表后,受到《
解放军文艺》的重视,借调到该刊当编辑。
1980年,在解放军文艺社工作了几个月,从部队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做业务员,做糖盐水和葡萄糖买卖。
从商经历
1982年,短篇小说《海鸥的故事》发表在《
解放军文艺》当年第8期上。
1983年,从医药公司辞职后尝试经商,和
石小满一起开了一个烤鸭店,但并不成功,经商不成使王朔意识到生存的严酷,从商经历中,练就了一套敏锐捕捉市场行情,并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写作的本领。
文学创作
1984年,在《
当代》第2期上发表了中篇小说《
空中小姐》,小说描写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同年,在《
胶东文学》1984年第8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长长的鱼线》;同年,凭借《
空中小姐》获得了《
当代》文学新人奖。
1985年,与前妻沈旭佳两人合写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发表在《
当代》杂志第六期,该作品以两人的感情生活为基础。
1986年,在《
啄木鸟》第2期发表了中篇小说《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该作品讲述主人公”我“与两个小姑娘的爱与被爱的故事,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同年,中篇小说《
橡皮人》开始在《
青年文学》第11、12期连载,这部作品取材自王朔在南方沿海地区做“倒爷”的经历。
1987年,中篇小说《枉然不供》发表于《啄木鸟》第1期;同年,中篇小说《
人莫予毒》发表于《
啄木鸟》第4期,该作品流露出些许王朔最初的文学信念;同年,中篇小说《
顽主》发表于《
收获》第6期。
1988年,在《芒种》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痴人》,该作品明显地带有思辨色彩;同年,在《文学故事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各执一词》,该作品讲述花季李飞飞自杀后警察对她的老师、同学、父母等的讯问的过程;同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中篇小说集《
空中小姐》,收有《
空中小姐》《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
橡皮人》3部中篇小说;同年,米家山执导的《
顽主》、夏钢执导的《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
轮回》、叶大鹰执导的《
大喘气》四部由王朔小说改编电影搬上荧幕。
1989年,长篇小说《
千万别把我当人》连载于《
钟山》第4、5、6期,该作品讲述一个所谓活着的义和团传人的故事;同年,中篇小说《
永失我爱》发表于《当代》第6期,该作品讲述深爱未婚妻的未婚夫婚前查出严重疾病,于是就狠狠地伤她的心的故事;同年,长篇小说《
玩的就是心跳》发行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作品讲述主人公方言因被警方怀疑十年前杀过人而整理记忆,企图复现流逝的岁月的故事;同年,创作谈《我的小说》发表于《
人民文学》第3期;11月,开始参与和策划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同年,和
莫言、朱晓平、刘恒等十二位作家成立中国第一家民间作家组织——“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同年,小说集《火欲警官单立人的故事》出版,包含《人莫予毒》《枉然不供》等以警官单立人为主角的侦探小说。
影视创作
1990年,在《花城》第6期发表中篇小说《给我顶住》,该作品讲述主人公方言和妻子周瑾结婚后的生活故事;同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
渴望》上演,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3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王朔谐趣小说选》。
1991年,长篇小说《
我是你爸爸》发表于《收获》第3期,该作品讲述书店营业员马林生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马锐的生活,反思了伦理关系、教育子女问题;同年,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发表于《收获》第6期,该作品故事讲述“文革”时期北京市一个部队大院中一群少年人的成长过程;同年,由王朔主要策划与主编、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
编辑部的故事》上映。
1992年,中篇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发表于《收获》第2期,该作品讲述于观、马青等无业游民成立“三好协会”的故事;同年,中篇小说《
过把瘾就死》发表于《小说界》第4期,该作品讲述一对未受任何外界阻挠的男女在不断升级的嘴仗中完成的一次惨烈聚散;同年,中篇小说《许爷》发表于《上海文学》第4期,该作品讲述作为出租车司机的许爷,曾经风光后的落寞,人格压抑、性情不羁;同年,小说《
编辑部的故事》修改后发表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写出了年轻人的一种归属感;同年,华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一套的文集《
王朔文集》,分别是《王朔文集:纯情卷》《王朔文集:矫情卷》《王朔文集:谐谑卷》《王朔文集:挚情卷》,开创青年作家出文集潮流的先河。
1993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无人喝彩》上映,该作品由夏钢执导;同年,电视剧《
海马歌舞厅》出品,与海岩、刘震云、马未都、莫言、梁左等作家一同组成创作团队,该剧由刘毅然执导;同年,电视剧剧本选集《海马歌舞厅:四十集电视系列剧》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青春无悔:王朔影视作品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4年,参与创办两家影视公司:好梦影视创作公司、时事文化咨询公司;同年,改编自原著的8集电视连续剧《
过把瘾》问世;同年,由小说《动物凶猛》改编,姜文执导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拍摄。同年,根据王朔小说《永失我爱》和《空中小姐》改编的电影《
永失我爱》上映;11月10日,在《新民晚报》发表《脱离文学启事》,该作品讥讽“人”必须藐视凡俗、充满人文精神,否则就不是“人”的思想。
1995年,和叶大鹰开办的“时事公司”倒闭。
1997年,改编自《你不是一个俗人》、由冯小刚执导的喜剧电影《
甲方乙方》上映。该片成为中国电影界最早的一部“贺岁片”;同年,华艺出版社再版了《
王朔文集》。
1999年,《
看上去很美》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作品讲述主人公方枪枪在一个有二三百名幼儿的幼儿园里的生活;6月,文集《王朔最新作品集》由漓江出版社出版;11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文章《我看金庸》,批评了金庸小说和港台文化;同年,随笔集《
无知者无畏》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年,主编、策划的《文学阳台——文学在中国》作为“文化在中国”网站系列丛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年1月,根据小说《
过把瘾就死》改编、张元执导的电影《
我爱你》上映,徐静蕾、佟大为参加演出;同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文集《
王朔文集》,包括《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
空中小姐》《
过把瘾就死》四部中篇小说;同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王朔文集,共计有《顽主》《
过把瘾就死》《
我是你爸爸》《
玩的就是心跳》《
篇外篇》《
橡皮人》等。
2006年,改编自小说《玩的就是心跳》的电视剧《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问世,由叶京担任导演与编剧;3月18日,电影《
看上去很美》上映,该片改编自小说《看上去很美》。
2007年,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集《
我的千岁寒》,包括《我的千岁寒》、北京话版《金刚经》、《唯物论史纲》、《宫里的日子》以及剧本《梦想照进现实》的小说版,全书共13万字左右;9月,《
致女儿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
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部作品展现了典型的京式幽默。
2013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
私人订制》的编剧创作,这是继《非诚勿扰》之后与冯小刚导演的又一次合作。
2016年,担任电影《
记得少年那首歌1969》的艺术指导。
2021年11月5日,电影《
不老奇事》上映,王朔担任编剧。
2022年8月12日,王朔新书《
起初·纪年》开始预售。
个人生活
家庭背景
王朔的父亲是王天羽,王天羽于1945年参军,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他在刘邓所属王树声部做侦听破译敌电的工作,解放后在南京总高级步校学习,后留校任教,团级干部。王朔的母亲薛来凤生于1929年2月,辽宁人,曾经参加过朝鲜战争担任军医。王朔的父母在南京确定了恋爱关系,王朔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婚姻家庭
1984年夏,王朔和朋友去北京舞蹈学院,邂逅了沈旭佳。沈旭佳是安徽人,即将毕业于舞蹈学院中国舞系大专班,曾获全国和华东地区的舞蹈比赛奖。王朔当时住在北京西郊玉泉路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和沈旭佳确定了恋爱关系。1987年初,王朔与沈旭佳结婚。1988年,两人的女儿王咪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出生。1994年,两人选择离婚,女儿随着沈旭佳前往美国。2013年9月7日,女儿王咪出嫁,新郎朱砂是画家朱新建之子,王朔并没有出现在婚礼现场。
代表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参演电影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人性释义
王朔所寻找的是自由的不受压抑的人性境界,表现的是人性在现实中受到的扭曲和阻隔。王朔认为,人类从整体说,心灵是脆弱的。可是,心灵脆弱的人类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悲剧英雄。其实人类十分清楚自己从无中来,到无中去的处境。人类承受不了自己所看到的黑暗和虚无,于是就要千方百计地遮蔽这清清楚楚地呈现着的虚无。人类竭尽智慧为自己的历史设定意义,以求把自己从虚无中拯救出来。人类文明史就是对于生命价值的与世界意义的寻找、设定与更新的历史,这部历史充分体现了人类伟大的悲剧精神。
先锋特性
王朔的小说观念有很强的“先锋性”。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作家创作职责的认识。王朔认为,细致分析作家的创作职责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要总体概括,可简单地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人类精神的建构者,二是自娱自乐者,三是为他人作乐者。王朔认为自己属于第三类,他的创作表现出了对作家深度责任的回避,但不是闲适性的抒情图志。因此,王朔的小说具有自我表达及消费娱乐特性。这些异乎寻常的观念体现出他的先锋思想。
艺术手法
大众文化
王朔的小说把文本当作一种流行文化的载体,通过阅读使读者从中得到“大众快感”,并产生属于他们的意义,同时,王朔小说随着自身的流行又融入到了大众文化之中,这样,他的小说既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又是大众文化的内容。“大众快感”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创作者的“编制”,二是接受者的“生产”。“大众快感”对大众而言是一种解放的力量。伴随着工业社会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在政治上则表现出了明显的“斗争”品格,大众文化是在被统治的状态下生产出来的,大众快感使过去对身体的压抑转变为现在对身体的强调。同时,“大众快感”是大众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表现,使日常生活的地位得以提升,也具有审美的“权力”。
戏仿手法
王朔小说从大众文化的立场,对曾经的主流文化“革命文化”进行了戏仿。在王朔小说中,“革命文化”是他加以利用的主要“资源”。为了增加他小说商业化的“亮点”,他主要以一种异样的方式对其进行“别有用心”的记忆,他选择记忆的“内容”主要是特定时期的政治话语,这些话语在革命时期很流行,经常出现在报告和讲话之中,经由王朔的拆离,其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他“大众快感编制”的主要策略。
调侃手法
王朔小说语言上的调侃现象,是王朔小说的特色之一。王朔在小说中大量使用当代北京话、城市流行语,这种种所谓以“调侃”冠之的语言风格和态度。这是一种以调侃为具体表现的语言的神话,调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根本上是一种生存状态,是主人公们独特生存状态的基本标志。调侃的主要美学功能是以俗戏雅,体现出狂欢化、消解和整合等效果。“侃”是民众的一种“参与”方式,成为民众的、民间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因而也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形态。王朔吸摄了这种现实存在,吸摄了这种民间文化的内容与方式,将“侃”转化为他的文学话语方式。因此,王朔小说中的“调侃”是大众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生存状态的表达方式,同时,王朔式的“调侃”又是为读者提供一种阅读快感的书写方式。
反讽手法
对权力与压抑的反叛,王朔小说采用的艺术手法是反讽,这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具有优越感的话语方式的表现,他冷眼旁观,以嘲讽的姿态看待一切怪现象,自已获得高人一等的位置,也获得了从痛苦中的解脱。王朔的作品中,反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在字面上就明显形成悖论,让读者一眼看出破绽。王朔作品中最明显的反讽特征是政治词令在不协调语境中的使用。第二,浪漫地反讽,即先慷慨陈词,然后再取消颠覆。比如,《顽主》中描写到给作家宝康颁奖的大会的场景,宝康很激动,很感慨,喜悦的心情使他几乎语无伦次。宝康自以为场面十分感人与生动,但背后却是虚伪与作假:表演得太假、太煽情,以至于一个晚到的观众误以为是失足青年在发言。通过这些间接的、含蓄的反讽,王朔得以以一个较低的身位针砭时弊。
人物形象
顽主形象
王朔笔下的人物的核心人格是反抗压抑、反对虚伪。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反思”,而是对于压抑人性的东西的拒绝与反叛,因为意识到了这种痛苦,才有了这样的写作,其中有代表性的“顽主”形象。“顽主”就是厚颜无耻的闲人,他们多为非主流的青年,没有正当职业,并以闲人自居,不认为高人一等,自称厚颜无耻。具体来看他们的性格特征有三个。第一,无所事事的社会边缘人。有些往往是部队大院子弟,即“昔日的红小兵”,有认命名为“大院顽主”。他们出身于革命干部或军人家庭,长在京城,有过革命记忆。他们从小充满着那个时代的“英雄梦”,渴望将来在革命斗争中大有作为,但随后破灭。第二,玩世不恭。这是对社会环境无力改变的表现,顽主们“躲避崇高”,讥讽虚伪的信仰。他们喜欢言语的狂欢,善长京味调侃,惯于“一点正经没有”地调侃取乐,嘲弄社会、他人和自我,多多少少都带有一种“痞子”的特性。第三,内心焦灼,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轻轻松松地活着”,是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高扬人性自我的生存观念。他们看似轻松无虑,其实内心也有痛苦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痞子,而是有思想的、并且因思想而痛苦的人群。
知识分子形象
在王朔的小说里,知识分子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压抑别人者。知识分子经济地位也丧失了,文化优势也坦然无存。在王朔眼里,他们没有什么本事,而自已却要低他们一等。王朔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具有反智倾向,原因就在于身份上的压抑。王朔笔下,知识分子主要有如下几个劣性。第一,人格虚伪。作者首先不是指出他们没有学问,而是指出他们人格虚伪,作者从人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所讨厌的是“人性”中的恶性。第二,好为人师。在王朔笔下,知识分子一定要让对方活不如自己,或不如其他人,以获得自己的快感,显示自己的优越感。第三,无真才实学。他笔下的一些作家,只是为生计奔波,以混口饭吃,他们认为创作只是“乡下人不认字城里人瞧新鲜”。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王朔的小说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以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人民论坛网 评)
王朔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作家
王蒙 评)
王朔小说的人物生动,但却太单一,男女老少都贫,一贫到底。(作家
韩少功 评)
王朔实际上是一个对苦难感受很充分的人,他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承受它,而只能用玩世不恭的姿态来面对它。(作家
摩罗 评)
王朔已经以他独特的写作图式,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大名。(作家
葛红兵 评)
人物争议
2007年1月,王朔高调复出文坛,不到两个月内,诸多名人都被他肆无忌惮地批判了一番。如鲁迅、金庸、舒乙、刘心武、余秋雨、余华、张承志、北村、武丹丹、郭敬铭、邱华栋、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吴征、李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