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章画像记》是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先概括介绍王彦章的生平,以后梁众将为衬托,叙写“晋人独畏彦章”和“事势已去”,“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盛赞其英勇忠义;接着以“家传”的材料补充旧史的残略,突出王彦章用兵的速战速决,出奇制胜;继而由其画像引出感慨,把一枪之勇忠义之节结合起来进行称颂。全文写得曲折跌宕,富于变化,体现了王彦章永生不泯的节烈精神。
作品原文
王彦章画像记1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2。郓州寿张人也3。事梁4,为宣义军节度使5,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6。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7。
公在梁以智勇闻。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而晋人独畏彦章8。自乾化后,常与晋战,屡困庄宗于河上9。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10。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11。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12,而更十有三君13,五易国而八姓14。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15!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16,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17,窃有善善恶恶之志18。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19。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20。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21,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22。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23;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24。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25。是时,梁兵尽属段凝26,京师赢兵不满数千27;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28。而史云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29。
公之攻德胜也,初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30;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31。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及矣32。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33。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于奇,然后能胜。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34,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到也35。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36。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37。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38,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39。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40。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41。而予尤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42。读其书,尚想乎其人43;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太师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在后梁任过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城。晋天福二年,才赠太师称号。
在后梁,他以智勇双全闻名。后梁与后晋的战争大小几百次,勇猛的将领不知有多少,而晋人独独畏惧王彦章。自从梁朝乾化年间以后,他经常与晋军作战,多次把李存勖围困在河上。到了梁朝末年,小人赵岩等专权,后梁的大臣老将多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地。大势已去,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成功,但终于以死尽忠。彦章已去,梁也随即灭亡了,可悲啊!
五代从开始到结束,才五十四年,却更换了十三位国君,五次改朝换代,八姓先后掌握政权。士人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终生重视名节的实在太少了!彦章本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不懂文化,言语质朴,平生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的义烈勇敢、忠诚守信都是出自他的天性。我编写《五代史》,曾怀有扬善贬恶的意图,写到彦章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康定元年,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材料,终于找到彦章的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德胜之战尤其详细。《家传》又提到梁朝宰相敬翔因恼怒梁末帝不肯起用彦章,想在末帝面前自杀。还提到彦章因为用朝笏在地上指画山川形势,被御史弹劾。又说彦章五个儿子,有两个与其一道殉节。这些都是旧史没有的。又说彦章在滑州,因受谗言自行赶回京师辩白,而旧史却说是末帝召他回去。唐军逼境时,后梁的军队当时全归段凝掌握,京城的老弱残兵不足几千,彦章只得到五百名保驾士兵前往郓州去抵御敌军,因为兵力单薄,兵败中都。但是旧五代史却说他率领五千人去郓州。这些都是旧五代史记载不对的地方。
彦章进攻德胜城的时候,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后梁的将相们听到这样的话都在暗暗发笑。等到攻破德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当时,后唐庄宗在魏州,听到彦章又被任用,料定其一定快速进攻德胜,便从魏州亲自赶到德胜救援,结果已经来不及了。庄宗善于预料,彦章善于出奇制胜,这是多么的神奇啊。
现在我们宋朝有四十年没打过仗了,一朝赵元昊反叛,便打败我们的军队,杀死我们的将领,接连四五年如此,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攻守的策略。我曾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但遗憾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同时人们在听到我的说法时,有人笑我狂妄,有人根本不予理睬。就是我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到读了王彦章家传,看到德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定是出奇才能制胜。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且出奇要迅速果断,这才是天下伟人的举动,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办得到的。我每次读他的家传,总是想象王彦章的模样。
两年后,我又来到滑州做通判。今年正月,经过百姓所说的铁枪寺前,又找到并拜谒了王彦章的画像。这幅画像因年代久远,磨损得十分厉害,只能模模糊糊地现出彦章的模样。我马上命令画工加以修饰整理,却不敢随便添加什么,恐怕失掉了真实的面目。王彦章善使铁枪,当时的人称他“王铁枪”,他虽然离世已有百年,现在人们还在用铁枪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枪是一位良将。使用铁枪的勇士难道当时没有别人吗?但只有王彦章名垂不朽,难道不是因为他的忠义气节吗?画像已历时一百多年,修饰整理后又可保存百年。不过,彦章的永垂不朽, 并不在画像的保存与否。我之所以留心这幅画像的原因,只是由于钦佩到了极点。读他的书,尚且想像他的模样,何况得以拜谒他的画像,看到了他的模样呢!所以不忍心看到画像的损坏。画像修好之后,便在背后写下了我的感受,然后物归原主,让他好好保存。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当时西夏威胁着宋朝的边境,战争连续五年,不断打败仗。这时欧阳修来滑州作通判,经过“铁枪寺”,见景生情,深切怀念百年前骁勇善战的老将王彦章,并为他的画像作题记。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篇题记文字,可存史料,写法却有别于史传。若按文体的要求,只须从画像一点生发,由像及人,因人述事,缘事抒情。但此文构思布局,另辟蹊径。先记王彦章在后梁面临败亡时的忠义品节,最后才以寥寥数语写到画像,点题作结。如此安排材料,很具匠心。首先,画像终归是一件微物,官宦之家类多有之,值得记的还是像中之人。先记其人,把人的精神写足、写活,才是文章中心,才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然后写得像、修像、归像,这画像才显得珍贵。其次,写人物,写画像,目的又不全在于表彰古人的忠勇节烈,而在于借古讽今,激劝来者。故在近尾处用“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节文字,发为议论,批判“拘牵常算之士”;最后以抒情作结。把发现王彦章画像一事安排在结尾处,让议论、叙事、抒情三者汇合,在结处掀起巨大的波澜,聚光一点,映射全文,产生强烈的感发作用。
这篇散文不仅在材料安排上深具匠心,章法也非常严谨。首段概言人物生平,语极明洁,立即转入正面叙事。二段写后梁国势危殆,诸将顾望,王彦章在这“事势已去”的时候,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突出他的忠义;三段以家传补旧史之失数事,重点记德胜之战,突出他的智勇。这两段核心文字,以“公在梁以智勇闻”“晋人独畏彦章”领起,总分有序,层次分明。刘熙载《艺概·文概》以为:“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又说:“明断,正取暗续也。”此文第三段结末处,用“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十分自然地引出第四段“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第五段结尾,又用“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逗起最后一段:“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这些地方,“抛针掷线”,使段与段之间明断暗续,全文转换自然,如行云流水。
但是,构局章法,人所能臻;韵致风神,人所难到。抑扬顿挫,跌宕唱叹,才是欧文的主要特色。这种特色,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和这篇《王彦章画像记》里,体现得最充分。第二段开头说:“梁晋之争数百战,其为勇将多矣”,接着一转:“而晋人独畏彦章”。上句一开,曼声摇曳;下句一顿,斩截有声:极富抑扬顿挫之致。紧接着写道:“梁之大臣老将……皆怒而有怠心”,“诸将多怀顾望”,然后又作一急转:“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两用“独”字,在人欲横流中突出彦章一人,大节凛然,形象鲜明夺目。复承以“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唱叹感慨,一往情深,最见风神。写五代之际,“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继之以“公本武人”数语,又作一顿挫;到“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再用“惜乎旧史残略”一转,千回百折,起伏跌宕,读之令人无限低徊。
这种顿挫唱叹之美,集中表现在最后一段。在铁枪寺得王彦章画像后,“亟命工完理之”,承以“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为一转折,写出对王顶礼膜拜、无限崇敬的心情。“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又承以“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先用反诘“岂无”作一顿,再用“岂……使然欤”,故为疑问一扬,文意从匹夫之勇转进到忠义之节,境界升华;音节从上句反诘的四字短节奏一顿,变为下句疑问句式的无限延长,更见纡徐摇曳之美。“画已百余年矣,完之复可百年”,是两个平缓的陈述句,接下来。“然公之不泯者,不系乎画之存不存也”,再作转折,从画之不能不朽转到王之必将不朽,从画之弥足珍贵转到画之存不存无关紧要,从感情倾泻转入理性认识。下面复作一转折:“而予犹区区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耳”,又从王之精神不朽,不必以画存,转出自己一片钦慕之忱,不能不珍重这幅画像,再从理性认识转出其修像归像的感情抒发,文意回环激荡,境界愈转愈高。最后写道:“读其书,尚想乎其人”,结出“况得拜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把感情的激荡更推进一步。真如沦漪层层,波澜荡漾;神韵缥缈,味之无穷。
名家点评
南宋·
黄震:“述其以奇取胜以叹时事,文字展转不穷。”(《黄氏日抄》)
明·
茅坤:“以叙事行议论,其感慨处多情。”(《唐宋八大家文钞》)
明·
归有光:“以叙事行议论,更于感慨处着精神。”(《欧阳文忠公文选》)
清·
玄烨:“错综开阖,自然入妙,与柳州《段太尉逸事状》神理相合。”(《御选古文渊鉴》)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祖籍庐陵(今属江西)。少孤,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先后担任过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是范仲淹“
庆历新政”的拥护者,并和尹洙、梅尧臣等人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堪称北宋文坛的泰山北斗。欧阳修注意提携后进,曾巩、王安石、苏舜钦、苏轼父子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在诗词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