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磐,男,1949年1月2日出生于福建省
古田县,
中共党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人物经历
1949年1月2日,王建磐出生于福建省古田县。
1955年9月—1961年8月,就读于福建省古田县第一小学。
1961年9月—1964年8月,就读于福建省古田第四中学。
1964年9月—1969年2月,就读于福建省屏南第一中学。
1969年3月—1972年2月,在福建省古田县凤埔公社峦龙大队插队。
1972年3月—1973年9月,担任福建省屏南第一中学民办数学教师。
1973年10月—1978年2月,担任福建省屏南县闽剧团编剧。
1978年3月—1978年9月,在华南理工学院攻读学士学位。
1978年10月—1981年11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基础数学专业硕士学位。
1982年4月—1982年12月,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基础数学专业博士学位。
1983年1月—1985年12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讲师。
1986年1月—1991年4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副教授。
1991年2月—1992年8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主任。
1991年5月,晋升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
1992年9月—1994年4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
1994年1月,晋升为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博士生导师。
1994年5月—1997年2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1997年3月—2005年12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2013年3月—2015年8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院长。
2015年4月25日,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9月被任命为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名誉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建磐是世界上第一个突破“半单代数群的两个外尔模张量积具有以外尔模为商的滤过”这一代数群表示的重要性质的研究者:1981年王建磐选择这一课题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最终解决,王建磐的结论是:只要代数群的基域特征不太小(具体地说,如果该群有B,C,D型典型分支,基域特征不能小于Coxeter数–1;如果该群有G2,F4,E6,E7和E8型例外分支,基域特征分别不能小于5,31,29,59和151),该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Algebra》上,被中国国内外同行引用。
王建磐还给出了无穷小Borel子群的内射模的完整描述;对generic上同调的本质进行了探究,把它刻画为不动点函子在“拟有理模”范畴的导函子,也可解释为某个仿射群概形的有理上同调; 用统一的理论性方法,证明了在支配权集合中几种用不同方法定义的半序的等价性,填补了前人工作中的一个漏洞,最后这项工作用中文发表,后来被中国国外知名学者引用。
基本分解模式的研究是代数群表示理论研究的核心之一,丹麦数学家安德森(Henning H. Andersen)证明了在充分一般的位置上基本分解模式有平移原则,1988年,王建磐与温克辛、柏元淮合作,证明了在不太靠近外尔房的墙,平移原则照样适用,并建立了消去原则——消去过程不改变合成因子的层次。此外,王建磐与曹锡华合作完成的综述文章“Chevalley群及其表示概述”,介绍了代数群表示的理论框架外,还着重向中国国内外展示中国学者所取得的成果。
王建磐从1989年开始,与美国数学家帕歇尔(Brian Parshall)合作,在量子群的表示与上同调理论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们的工作有两个特点:他们的第一个成果是用量子化的函数代数及其余模的观点研究量子线性群及其表示理论,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理论,包括量子线性群及其无穷小子群的结构、表示和上同调方面的主要结果,如Frobenius映射和无穷小群的存在和性质,不可约表示的分类,Weyl模及其特征标的确定,诱导表示的理论,“旗簇”上的“层上同调”的主要定理(Grothendieck消失定理、Kempf消失定理、Borel-Weil-Bott定理、连接定理等)的获得,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被中国国内外同行所引用。此外,他们研究了双代数的上同调的主要性质,并对若干重要的双代数类获得更深入的结果;从范畴角度统一处理量子函数代数的余表示理论和量子包络代数的表示理论,并用这方法研究了无穷小量子群的上同调理论,得出若干重要结果,并揭示了无穷小上同调理论与整体上同调理论的若干重要联系,提出了“量子维数”的概念并用此概念得出量子群表示和上同调的若干结果。
王建磐、杜杰和帕歇尔合作研究了双参量量子一般线性群,提出并证明了关于这类量子群的双曲不变性,并把这一不变性转移到q-Schur代数上,此项工作后来被美国数学家M. Artin、W. Schelter和J. Tate推广为多参量量子一般线性群的某种不变性。
王建磐还与帕歇尔、司格特(Leonard Scott)合作进行了拟遗传代数的Borel子代数的研究,此研究与关于代数群和量子群的Kazhdan-Lusztig猜想相关,他们提出了较为广泛的Borel子代数的概念,给出一些具有更好性质的Borel子代数,并从抽象的范畴角度和具体的代数角度进行研究;获得各类Borel子代数的主要性质,与Kazhdan-Lusztig理论的关系以及在代数群、量子群理论中的应用。
截至2022年4月,王建磐主要论著有《线性代数群表示导论》(与
曹锡华合作, 1987年)、《Quantum Linear Groups》(与Brian Parshall合作,1991年)、《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与
徐斌艳合作,2004年)、《Finite Dimensional Algebras and Quantum Groups》(与
邓邦明、杜杰、Brian Parshall合作,2008年)、《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Tradition and Reality》(2012年)、《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in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Beyond》(与
范良火、徐斌艳合作,2021年)、《高中数学教材国际比较研究》(2021年)等,以及在中国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的30余篇数学科研论文和10余篇关于教师教育和数学教育的论文。
王建磐2002年成功筹备和主持了在拉萨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数学教育卫星会议;2008年率领由中国国内各主要研究团队组成的队伍在墨西哥召开的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作中国的国家展示(National Presentation);2015年带领团队成功申办了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并于2021年7月11日至18日成功举办了该届大会。
王建磐于1994年获得上海市第一届自然科学牡丹奖。
人才培养
王建磐从1990年代末起,就与
顾泠沅合作,培养了许多数学教育方面的博士。
王建磐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就主编了全国课标的初中数学教材,2020年又与复旦大学
李大潜院士联合主编了全国课标的高中数学教材。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建磐的父亲王仰曾做了几十年的古田县中的国文老师,写得一手好字,在当地颇有名气。但他65岁离世时,小儿子王建磐只有三岁。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工作,母子俩的生活只能靠早已成家的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哥哥姐姐们来帮衬。
王建磐小小年纪已十分懂事,深知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学习十分用功,成绩总是全年级第一;他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一直担任着学生干部;他经常把各种奖状奖品带回家,让含辛茹苦的母亲为儿子感到高兴和自豪。
小学四年级时,王建磐喜爱上文学作品,开始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阅读小说上。母亲起初不让他读“闲书”,生怕会影响学业;但后来看到他不仅学习成绩没有下降,甚至还参加学校征文比赛获奖,就不再干涉他读什么书了。
人物评价
王建磐教授长期以来十分关注数学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数学教育研究质量的提升和国际化水平,在数学教育研究及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上作出了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评)
王建磐教授在代数群表示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努力工作,成为此方向的中国国内领军人物,他在Weyl模张量积的Weyl模滤过的存在性、generic上同调的函子解释、平移与消去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国际同行所瞩目。(
国际欧亚科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