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祖父为汉末司徒王允之兄王懋,历任东汉
侍中、
幽州刺史。王懋生三子:王晨(
李傕杀允后与弟王凌脱归乡里)、王凌(三国曹魏太尉)、王宏(河东
太守,绵竹侯)。王广是
太尉王凌之子,有志尚学,历任屯骑校尉、尚书。
王凌派
舍人劳精赴洛阳向王广秘密告知另立新君的行动计划,王广对此表示:“每当要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以人情世态为本。曹爽因
骄奢淫佚失去了百姓的信任,
何晏虚浮而不具备治国理政之能,
丁谧、
毕轨、
桓范、
邓飏等人虽有较高的声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更改国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他们心里想的虽然十分高远,但却不切合实际民情。百姓习惯于旧制,没有人顺从他们。所以他们虽有倾动四海的势力、威震天下的声名,而一旦同日被杀之后,手下名士就散去大半,百姓们照旧安定,没有谁为他们而悲哀,这都是失去民心的缘故。如今司马懿的本心虽难以测量,事情也不可预料,但是他却能提拔贤能,广泛树立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心里的愿望。造成曹爽恶名声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百姓为先务,而且他们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王凌没有接受儿子的
谏言。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已获悉王凌即将叛变的司马懿正式讨伐王凌。司马懿命时任尚书的王广写信晓谕王凌,并率水军东下,直至
百尺堰,逼近寿春。王凌自知已无胜算,遂向司马懿投降,最终被押解回洛阳,途中服毒自杀于项县。
王广也被捆缚并押解至司马懿处,司马懿表示考虑王广虽为王凌之子,但在王凌拉拢其反叛时劝谏父亲,表示不会问罪,称:“如果王凌早点听从你的话,不会是这样的结果。”王广态度严肃地表示:“我的父亲并不是想造朝廷的反,之所以劝阻父亲不要这么做,是因为时候不到。可是我父亲举事不当,才最终落下如此败局。我的父亲对于太傅您而言是贼子,但对于朝廷而言是忠臣。我王广则是太傅您的忠臣,父亲的贼子。如今要我把父亲当做国贼看待并惩罚,我根本做不到。”遂自杀身亡。时年四十余岁。
王广的才学在当时很有名。
司马懿曾有意拉拢他们父子,问
蒋济:“王凌的才干怎么样?”蒋济,
魏国重臣,辅佐四代君王。蒋济说:“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并特别指出“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四本论”是当时
思想界主流学论,以王广、傅嘏、钟会、李丰等为代表人物。四本指的是
才性同、
才性异、
才性合、
才性离。《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
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
屯骑校尉王广论离。王广在“四本论”主张“离”的一派,才和性不仅本质不同而且没有任何必然关系,
才性四本论—结论。
依据
曹操“用人唯才”,即求才令: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3.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说明性与才本质不同。“性”指德性;“才”指实现道德以外的才能。它的基本立场、内容同於“才性异”,惟对程度的理解不同。“四本论”中“才性同”,才和性是相同,道德是实践的能力;“才性异 ”,才和性是不同的,“才”是道德以外的才能;“才性合”,才和性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禀赋 (天赋之气性)的具体表现;“才性离”,才和性之间没有关系,“才”是道德以外的才能。王广的思想与
竹林七贤的
嵇康相近。王广主张才性离,嵇康主张“明胆殊用,不能相生”,“明胆异气,不能相生”,“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皆明。”“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爱憎属我,贤愚属彼”,“外内殊用,彼我异名”。胆既与明无涉,明亦与胆无关,所以是明胆离,是
才性论中的离的主张,将于王广。
嵇康根究明胆的生成,源于阴阳异气,而五才在人类精神能力上的作用,也是各别的发生,不相关涉与联属,这种把知识和实践割截区分的看法,仍是丛
唯心主义的
二元论出发的。他们似是四本论离异的一派,换言之,是党
曹氏而拒斥司马氏的一派,最后都被司马氏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