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卿
中国声学学会首批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会士,同济大学建筑声学学科的创办人、建筑技术学科体系的开拓者
王季卿(1929年12月9日—2025年3月2日【北京时间3月3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吴县,中国著名的声学专家,在建筑声学方面有很高造诣。曾任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声学学会首批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东亚及东南亚分会创始会长。同济大学建筑声学学科的创办人、建筑技术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声学研究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1929年12月9日,王季卿教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吴县。
1951年6月从之江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到上海震旦大学工学院工作。
1952年9月院系调整到同济大学,在建筑系教学、声学研究所工作。
1998年1月光荣退休。
王季卿先生是国家首批建筑技术科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声学学会首批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会士、美国声学学会东亚及东南亚分会创始会长。他曾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第八届、第九届中央委员,上海市声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员会委员。
2025年3月2日下午3时50分(北京时间3月3日上午7时50分),王季卿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享年96岁。
主要成就
教学与科研成果: 自1953年起致力于建筑声学46个春秋, 在厅堂音质和房屋隔声科学研究方面建树甚多, 是中国该学科早期开拓者之一。历年来主持国内30余项重要工程设计。如上海文化广场、天津电视台演播楼、黄浦体育、安徽剧院、河南3000座人大会堂、济南八一礼堂以及上海体育馆等声学设计。因富于创新, 设计新颖, 音质优异, 技术先进而盛誉。 王季卿教授60年代初为创办建筑物理专业和声学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备课充分, 讲课生动活泼, 理论联系实际, 以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学生好评。王教授是高校建筑技术学科首届博士生导师, 已培养硕士生10余名, 博士生7名。1956年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混响室和隔声试验室, 填补了国内空白。以后又设计建造了标准混响室和大型消声室, 迄今仍为国内设施完备, 技术先进的测试基地。 王季卿教授1980年以来, 还担任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建声分会副主任。积极投入声学标准和规范工作。主持起草国家规范5项, 参加制订4项, 其中《建筑隔声测量规范》获建设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主持起草国家规范5项, 参加制订4项, 其中《建筑隔声测量规范》获建设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近年来他还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建委的科研项目, 经专家鉴定为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 王季卿教授长期以来热心学术交流活动和学会工作。60年代初上海市物理学会设立下属声学工作委员会, 是上海市声学学会的前身, 开展学术活动和组织主持编辑出版声学译丛的建筑声学分册5册。在声学工作委员会时期开始即热心于上海市声学学会工作, 开展地区性声学学术活动不遗余力。同时还于活跃于国际声学界, 80年以来参加国际声学学术会议20余次, 并2次作大会特邀报告, 多次担任分组会主席。3次参与筹备在中国召开的大型国际声学会议。多次赴美、德、日、澳以及港、台地区大学短期合作科研和讲学。为加强中国和国际声学学术交流做了大量有益工作。92年起他被列入历年美国马奎斯世界科技名人录。 王季卿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声学专家, 在建筑声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1956年起出版主编、合译专著10册。
自1953年以来,致力于建筑声学研究65年,其中一项获得建设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社会任职
曾任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声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员会委员,担任《声学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应用声学》、英国《Building Acoustics》等学术刊物编委以及《声学技术》主编。
人物评价
王先生的一生致力于声学学科的教育和研究,为中国建筑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同济大学建筑声学学科的奠基人,他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声学人才,还推动了中国建筑声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1 10:1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