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理学部下设二级学院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是同济大学理学部下设的二级学院,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及拔尖计划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
学院简介
1937年至1978年,理学院物理系几经沿革,于1978年恢复重建和招收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
1978 年,获首批声学专业硕士点。
1979年7月,物理系在德国大众公司资助下,建立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室。
1981年,物理系设立声学、理论物理硕士点,并于同年招生。
1984年,建立声学研究室。
1985年,设立固体物理硕士点。
1986年,声学研究室升格为声学研究所,与物理系分开,物理系获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声学所获声学专业中国国内高校第二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9年,波耳固体物理研究室升格为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同年获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获得光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建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6年,建立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点,聚态物理学科被上海市教委评为重点学科。
1997年,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
1998年,材料物理学科被上海市教委评为重点学科。
2002年,成立同济大学纳米材料研究中心。
2003年,物理学一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予博士学位授予权,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工学)也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授予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7年,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9年,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论证会。
2010年,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12年,同济大学-新加坡声子学与热能科学研究中心成立,由物理系和声学所组建成立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设有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师85人,其中,教授54人,副教授27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外国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计划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计划1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3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4人,上海市曙光计划6人,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浦江计划(A类)9人,上海市启明星及跟踪计划12人次,以及上海市晨光计划和杨帆计划5人;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专职院士:李同保(中国工程院院士)、Fabio Marchesoni(欧洲科学院院士)
国家级教学团队:普通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仕明、徐军、任中洲等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徐军等
国家级教学名师:顾牡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包志豪、张宇钟、周仕明、沈军、刘要稳等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强基计划及拔尖计划基地1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
国家级一流本专业建设点:应用物理学
教育部强基计划及拔尖计划基地:应用物理学
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应用物理学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一级学科覆盖),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凝聚态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声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教育技术学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各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各1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其他科研平台:同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声子学与热能科学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五年,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参与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8项;在Science、Nature子刊、PNAS、PRL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2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布里渊奖1项。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构建中欧纳米声子学联合实验室,与欧洲、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合作,每年牵头组织国际纳米声子学大会;近五年,组织学生赴国外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共202人次、短期访学和参加竞赛66人次,获国际物理竞赛奖项17项、49人次;国际高水平学者118人来校访问和学术交流,共有教师214人次赴国外访问和交流,参加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主旨报告的教师54人次。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8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同济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师生大合唱,举办第五届“物理与美学”电子摄影展,开展妇女节线上插花加油鼓劲活动。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院介绍.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领导.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4 21:20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