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泛指贵族子孙,古时也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
3. 隐居的人。
《
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司马贞索隐引 刘德曰:“ 秦 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文选·左思<蜀都赋>》:“有
西蜀 公子者,言於
东吴 王孙。”
李善注引 张华《
博物志》:“王孙、公子,皆相推敬之辞。” 宋
苏轼 《
送曾仲锡通判如京师》诗:“应为王孙朝上国,珠幢玉节与
排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这里的“王孙:利用“泛指隐居的人”之意,指诗人。
《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夫之通释:“王孙,隐士也。 秦汉以上,士皆王侯之裔,故称王孙。” 唐
杜甫《
哀王孙》诗:“腰下
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王孙绮席倒金尊,美女红炉添兽炭。”
《汉书·佞幸传》:“
韩嫣字王孙,
弓高侯穨当之孙也。
武帝为
胶东王时,嫣与上学书相爱。及上为太子,愈益亲嫣。嫣善骑射,聪慧。上即位,欲事伐胡,而嫣先习兵,以故益尊贵,官至上大夫,赏赐拟
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