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琪(1939年5月30日—2022年8月26日),男,汉族,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中国共产党党员,生物医学工程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
人物生平
1939年5月30日,王威琪出生于上海。
1961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五年制本科)毕业留校。
1988年,晋升教授。
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8年,被聘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起,担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
2019年8月,被聘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主任。
2022年8月26日,王威琪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9月25日,王威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在为王威琪同志治丧期间,中央领导同志、各有关方面领导同志以各种方式表示关心、慰问和深切哀悼。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威琪的研究方向是:医学信号检测和特征提取、医学超声技术以及电子系统。他长期致力于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主持研发了基于超声、心电、计算机的无损伤诊断的方法和系统;发明了两种超声定量测量血流速度的方法,把理工方法转移到围产医学等医学诊断中;在无创伤检测血流速度上有两项发明创造,将现代理论(分形、数学形态提取、数量化理论、极点轨迹)首先引入围产医学,找到新参数对医用多普勒原理提出新解释,研制成中国首套超声血流速度校刻系统。
王威琪建立了声源、血浆、血细胞三者相对运动时的新公式;导出医学超声多普勒系统中噪声的主要来源,分析假频移来源和信号保真的解调方法;对血流窄带信号进行时域、频域和模型特征的全面分析。
2018年12月26日,王威琪院士在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交流访问,并作了题为《生物医学工程历史与进展》的学术报告。王院士结合自身早年美国留学经历,讲解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源历史,着重介绍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源与发展历程,并为大家讲解个人在医学电子学和超声声学领域的科研经历。
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王威琪先后发表论文350余篇,著作(合编)7本。
据2021年10月
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王威琪先后发明2项发明专利。
据2021年10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王威琪先后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0多项省部级奖项。
人才培养
据2016年1月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官网博士招生目录显示,王威琪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与系统、医学超声工程、医学检测系统(包括心脏电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威琪寄语学生: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希望大家在保证学业成绩的同时,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成为学习好、身体好、对社会有用的复旦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威琪院士是土生土长的复旦人,也是由复旦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医学超声学和医学电子学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王威琪院士秘书周国辉评)
王威琪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学专家,在超声诊断基础研究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热爱祖国、胸怀人民、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敬业奉献、为人师表,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中国工程院院长
李晓红评)
王威琪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为青年师生做出了良好的榜样,其爱国热情和科研态度令人敬佩。(复旦大学专职辅导员陈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