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顺(1868-1934),字德馨,号寿山,广西邕宁(今
南宁)人。行伍出身。曾为
刘永福部哨官,弃官加入广西会党,后被推为首领。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2—1905年)曾率广西农民起义。起义失败后去香港、西贡。光绪三十三年在西贡会见
孙中山,受孙中山介绍参加
同盟会,并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华国民军南部都督。发动
钦廉防城起义,失败后,去
越南。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与黄明堂、关仁甫发动
云南河口起义。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惠州组织民军响应,攻克东江各县,促成广东光复。后所部惠军为
陈炯明武力解散,去北京被
袁世凯任为总统府军事顾问。1916年在护国运动中曾组织义军响应反袁。1922年联合滇军讨
陈炯明,不久解职。1934年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王和顺,字德馨,号寿山。1868年(清同治七年)生于广西邕宁县一个
壮族的贫苦农民家庭。王和顺青年时曾投入
刘永福部下,参加过抗法战争,担任过哨官。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大批遣散抗法战士,王和顺回到家乡并参加了
三合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年,广西天灾频仍,瘟疫流行。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的广西各族人民,在会党的组织和领导下,酝酿大规模的反清斗争。王和顺这时正在宣化县(现在邕宁县及南宁市的一部分)署当衙役。他有五个兄弟当时因抗租税而被官府杀害,目睹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他心中燃烧起了反抗的怒火。县署衙役当时肩负有所谓“捕盗”的任务。王和顺利用职务的方便,暗中串联了许多穷苦失业的壮汉族兄弟和散兵游勇,设台拜会,组织抗清队伍。1898年,他被清政府逮捕入狱。次年8月,从狱中逃出,召集会员,“聚众拜台”,公开举起了反清革命斗争义旗。在王和顺的影响和推动下,当时南宁府属的邕宁、横县、
隆安以及思恩府属的武鸣等地,先后发生多次会党武装反清斗争。
1902年,清政府特命广西提督
苏元春兼任广西边防督办。这年6月,苏元春饬令总兵马盛治率领大军镇压人民起义。王和顺率领会党武装,将马盛治的队伍围困在隆安县马鞍山峡。马盛治率部突围,被王和顺开枪击毙,其部几乎全军覆没。
1903年,广西人民起义出现了新的高潮。清政府以苏元春“疏防失职”革去其职,充军新疆。另派岑春煊署两广总督,督办广西军务。岑春煊调集了湖南、广东、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大军共十多万人,妄图一举扑灭广西的人民起义。广东调来的军队称“安勇”,由陆爵率领,兵多粮足、装备精良,王和顺在南宁石埠布阵诱敌,而将大队人马埋伏在隆安县境的梅龟山。陆爵驱兵急进,在梅龟山遭到伏击,伤亡过半。这支有“天上雷公,地上安勇”之称的清军,被王和顺一仗就打垮了。
经过马鞍山峡和梅龟山两战役的胜利,王和顺声威大振,许多分散的会党武装,纷纷投奔王和顺部下。都安的韦五嫂(会党领袖韦五之妻)、南宁的关运培等抗清义军与王和顺领导的会党武装汇合在一起,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势力扩展到马山、都安、武鸣、隆安、扶绥、上思等地区的各族人民大起义。王和顺成为这一带地区会党的著名领袖。
1904年3月12日至4月21日,王和顺联合南宁地区的黄五肥、滕正宜,钦州的黄三等,集中了三千多名会党武装,在武鸣赖屯、花园村,及隆安的局理、都吉等地,与广西提督兼代理边防督办丁槐亲自督率的十多个营清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随后,王和顺又率领义军转战到了扶绥、上思一带,依靠当地壮、汉人民的支持,凭借十万大山天险,与清军周旋。同年5月,柳州爆发了会党领袖陆亚发领导的起义,桂、柳、庆三府一带(即今桂林、柳州和河池三地区),人民纷纷起来响应。王和顺挥师北上马山、都安县境,与柳州地区会党起义军相呼应。随后又由上林县率队南下,占领了上林县和宾阳县交界的一带地区。接着转战邕宁、武鸣一带,专门打击罪恶昭著的土豪劣绅。
1905年前后,广西会党起义暂趋低潮,王和顺不屈不挠,一直坚持反清斗争,他对清政府的招抚诱降视之“如粪土”,“宁备历艰险,未尝稍贬节操”。清政府对他恨之入骨,悬赏万金购其头颅。由于寡不敌众,王和顺避往安南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
1907年3月,孙中山从日本到达安南西贡策划武装起义,王和顺前往谒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旋随孙中山由西贡经海防到达河内,受命负责钦州、南宁一带的起义活动。同年4月,钦州、廉州“三那”(即那黎、那彭、那思)地区爆发了刘思裕领导的大规模的抗捐运动。清政府派巡防营统领郭人漳和新军标统赵声(同盟会员)前往镇压。孙中山认为这是一个发动起义的好机会,派人去郭、赵军中活动,并委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深入“三那”地区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王得知驻扎防城的清军连长刘辉廷、李辉堂有反清之意,决定在防城发动起义。这个计划得到孙中山的赞同。同年9月1日,王和顺率领“三那”的群众武装二百多人,从王光山出发,袭取防城。3日,王和顺以南军都督名义,发表了《告粤省同胞文》、《招降满洲将士布告》等文告,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反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由于得到清军连长刘辉廷、团长唐浦珠以及驻防城江对岸的守军连长李辉堂的内应,王和顺率领革命军于5日攻入防城,部队发展至五百多人。接着王和顺又率队向钦州进发,但因驻钦州清军统领郭人漳不肯依约内应而没有攻克,起义军又转攻灵山,与清军激战三天,终因弹药缺乏,被迫撤回“三那”。由于一时无力进取,王和顺下令解散队伍,自己则退到河内,向孙中山报告钦廉防城起义经过。孙中山勉励王和顺继续战斗,命他负责组织桂边的镇南关(今友谊关)、水口关、平宜关(今平而关)一带的活动,着手准备镇南关起义。11月,王和顺赴那模村与凭祥土司李佑卿商议夺取镇南关炮台的问题,但因
李佑卿的部下拒绝合作,孙中山改派
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派王和顺募集同志,夺取龙州水口关作为声援。
1908年4月,孙中山命令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三人筹划云南河口起义。4月29日,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率领一百多人在河口起义,与清军血战一昼夜,占领了炮台,击毙清防务处督办官王玉藩,缴获枪支一千多支,子弹二十万发。驻河口清军六个营全数投降。5月4日,王和顺率领队伍沿滇越铁路线向北推进,两营清军相约来降,王部顺利占领了南溪。5月下旬,清政府调集了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清军数万人向河口大包围,王和顺率队迎战,相持了二十多天。起义军弹绝粮尽,不得已撤出河口。王和顺和黄明堂率部六百多人退入越南,后被法国殖民政府扣留,驱逐出境并派轮船押送新加坡。
王和顺在新加坡居住三年,1911年3月29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后,他到达香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王和顺回到广东,他没有来得及征得同盟会南方支部的同意,便自告奋勇募集粮饷,于11月初(农历九月十一日)发动了
惠州起义,组织的惠军与清军在飞鹅岭血战七昼夜,光复惠州。11月9日,广东光复。各地民军纷纷开进广州城,王和顺也率领惠军不下一万人的十七个营的队伍,进驻广州长堤一带。此外,还有黄明堂的顺军、陈炯明的循军等也相继进驻广州。不久,陈炯明任广东副都督,独揽广东军政大权,他扩充自己的实力,排斥异己,实行消灭民军的政策。当时各路民军中“以王和顺惠军势力最为雄厚,又颇有纪律”,是民军中影响最大的一支队伍,因此,被陈炯明视为眼中钉。陈炯明召开所谓裁军会议,遭到民军领袖王和顺和黄明堂的反对。当时,王、黄已意料到冲突不可避免,就将队伍退驻于东堤一带。1912年春,陈炯明出动军队包围惠军驻地,遭到惠军的顽强抵抗。双方激战了几天,惠军终因枪弹接济不上而失败,王和顺出走香港。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华革命军及护国军讨袁,王和顺亦组织义军,参加讨袁运动。
1922年6月,陈炯明公开叛变孙中山,王和顺回到梧州,与滇军将领
张开儒、
杨希闵兴师讨逆,1923年初随滇桂军进入广东。以后,王和顺离开军队,隐居广州多年。因积劳成疾,久患足疾,医治无效,于1934年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