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众托,男,
汉族,1928年8月20日出生于
北京市,原籍湖南省
平江县,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经历
1928年8月20日,王众托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湖南省平江县。
1947年9月—1951年8月,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1年9月—1954年8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助教。
1954年9月—1978年6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讲师。
1978年7月—1980年6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1980年7月—1985年6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
1985年7月—1989年8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所长、教授。
1986年7月—1988年6月,担任维也纳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研究员。
1989年9月—2000年8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2000年9月,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王众托从事自动化专业的创建和理论的引进,工业自动化应用的试点工作,开发中国第一台石油管卷管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中国第一台电渣重溶的交流控制系统,在中国自动化研究与教育领域做过大量开拓工作。
20世纪60年代,王众托从事系统工程领域理论与应用研究。
20世纪60年代末,大连起重机厂自主研发加工石油管的卷管机以满足建立输油管道的急需,王众托参加了它的自动控制系统研制。为了克服双机同步的困难,提出了一个简化方案,试车一次成功,同时,也开始面向工人普及在当时还是先进技术的电力电子学知识。
20世纪70年代,王众托和同事为大连市研制出小型通用计算机,王众托主张系统工程研究必须密切联系中国经济建设实际,并身体力行,参加实际研究课题,先后完成了能源系统分析、炼油企业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分析、县区综合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元决策理论与应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网络计划技术的新方法与应用、智能型交互式集成化决策支持系统等,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据2020年6月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王众托在中国国内外发表过120多篇学术论文与科学报告。
2011年9月,应
兰州大学邀请,王众托做客“百年兰大·名家讲坛”,并参加由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协办的“2011智能媒体技术与脑信息学国际会议”,在会上王众托做了题为《Study of System Intuition from Notice(cognitive) Science Founded by Xuesen Qian》的学术报告。
据2020年6月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王众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石化总公司科技奖、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奖等11项。
人才培养
王众托系统地总结出教学经验三境界,一是传授知识,要耐心细致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二是演绎方法,即应用方法的传授;三是启发创造力,即对于知识的传授不能仅停留在现阶段,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知识和创造力相辅相成,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王众托认为,人的一生将面临众多选择,要对周边的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当前的局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以发展的眼光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校园阶段,学生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积累能力,培养洞察力及创新性思维方式,要坚持学习,瞄准方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学科发展中,跨学科发展尤为重要,新的研究领域往往是在学科间的空白地带产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面临挑战,只有抓住机遇,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王众托认为,重点大学应当把培养创新人才摆到最重要的地位,不能辜负社会的期望。同时,王院士指出:所谓创新型人才,要具备“四精神一结构”,具体而言“四精神”就是要有追求卓越的奉献精神、科学理性的独立精神、热情洋溢的合作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一结构”就是要有努力开拓的心理与能力结构。
王众托指出,要真正培养创新人才,那么提升隐性知识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青年人的成功更多地来自于隐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青年学生要去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铸就成功人生,就必须去实践,在实践中探索、获得隐性知识。青年大学生要增长自身的隐性知识,更应当开阔眼界,从各种桎梏中解脱出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王众托认为,人文精神是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它能帮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还能激发创造热情,培养和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多看看其他方面的书,开阔眼界,训练思考与表达能力,也培养了情趣,全面发展很重要,人文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对理工科学生一样有帮助。
王众托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用苍白的分数衡量学生能力,学生自己要意识到方法的重要性,在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信息时代,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很有必要,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时打下的基础和培养的自学能力。大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给创新打造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要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能尽信书,敢于质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挖掘大脑潜力,提升创造力。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为满足国防和工业领域对电气化、自动化人才的需求,王众托受学校委派,先是参加筹建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后又主持创建自动控制专业。
20世纪70年代后期,王众托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系统工程科研机构与博士学位授予点。
2010年7月,王众托做客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名师讲坛,为全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考》的讲座。
2016年7月,王众托做客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名师讲堂”第76期,在研教楼报告厅为该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我的求学、教学与治学生活的回顾与启示》的讲座。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王众托兼任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0年10月—1995年8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1、2、3届成员(1981年10月—1994年10月),
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名誉理事,辽宁省政协常委委员(1988年1月—1991年1月),国际知识与系统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Knowledge and Sys)副理事长,《
系统工程学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编委。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王众托的父亲是铁路工程师,早年在吉林省修筑铁路,“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不愿为帝国主义服务,被遣送回关内,养病和待业两年后,到西北从事铁路的养路和新建工程。王众托的母亲是中国国内最早的一批学习化工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一家日用化学厂从事化妆品的开发,由于产品无法和倾销的洋货(特别是日货)竞争,工厂倒闭而她也就只好回家操持家务。
人物评价
他(王众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曾开发出中国第一台石油管卷管机的自动控制系统以及中国第一台电渣重溶的交流控制系统;他是一位踏实肯干的工程师,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事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引进与研究工作起,他已成为中国系统工程学科研究与学位制度创建人之一;他同时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喜欢音乐、喜欢体育。(
中南大学评)
“我跟着他(王众托)三十七八年了,没见他发过火。不管对年轻的后辈还是稍年长些的学生,都循循善诱。”(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党延忠评)
“我一直希望能以王老师(王众托)为榜样,以启发的形式引导学生,做到谦逊、谨慎,待人和善,怀抱仁爱之心。”(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夏昊翔评)
参考资料
王众托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