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戏是以孙悟空为主的故事戏曲化的总称,其中以京剧猴戏、绍剧猴戏最为著名。经过艺术家长期艺术实践,创造了大量精彩的猴戏剧目,如
《安天会》《狮驼铃》《芭蕉扇》《水帘洞》《无底洞》《豹头山》《金刀阵》
《闹龙宫》《三打白骨精》等,最能集中体现猴戏的艺术成就。
戏曲介绍
中国的猴戏由来已久,据说最早的猴戏是唐朝的《白猿献寿》(又名《白猿救母》),其故事源于晋人葛洪的《抱朴子》和唐人的《续江氏传》。剧情大意是:云蒙山白猿之母病重,白猿往孙膑桃园偷桃,被孙膑捉住。白猿跪地泣告母病思桃,孙膑怜其尚知孝母,乃赠桃放白猿归山,猿母食桃后竟病愈,白猿为报救母之恩,乃将洞中所藏兵书献给孙膑,后孙膑终成齐国一代名将。
后世的猴戏多指的是孙悟空戏,以《西游记》里的主角孙悟空为主角的戏曲不胜枚举。像元明杂剧里有一出《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后来演变为京剧《花果山》(也叫《闹天宫》、《安天会》),这是根据《西游记》一到七回改编的。这确是出大戏,从中还分化出《闹龙宫》《闹地府》,演孙悟空龙宫夺金箍棒和大闹地府,勾毁生死簿。以取经路上斩妖除魔为蓝本的京剧也有不少,像《高老庄》《三打白骨精》《火云洞》《盘丝洞》《无底洞》《真假美猴王》《火焰山》等。有些剧目虽不见于《西游记》,像《十八罗汉斗悟空》《金钱豹》等,演来行云流水,亦颇得西游三昧。
到民国时期的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戏——俗称“猴戏”深受欢迎。其中京剧猴戏作为武生行当的分支,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分为南、北两派,在表演猴戏时各自具有独特风格,脸谱、扮相、表演也均有不同。北派的猴戏,从化妆、脸谱到服饰和表演,都体现出大气魄,演出的特色在于“猴学人”。南派多在变换上动脑筋,演猴求猴的本来面目,可谓“人学猴”。早期代表人物有郝振基、杨小楼、郑法祥;后期为盖叫天、李万春、李少春。
除京剧之外,绍剧作为我国乱弹戏剧传存在绍兴的一支,经过近400年发展,其中又以猴戏最为出名。二十世纪40年代,绍剧表演艺术家章宗义(六龄童)、(章宗信)七龄童编演36本《西游记》,开创绍剧猴戏,章宗义也成为著名的南猴王。绍剧猴戏融入北派猴戏的神性和南派猴戏的猴性,经典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经久不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上述名家以外,为中国猴戏做出贡献的还有很多其他名家,如盖叫天、张翼鹏、张二鹏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剧种流派
昆曲
郝振基
著名昆曲演员。他的功底扎实,声音洪亮,气力充沛,
武生戏擅演《夜奔》《探庄》《打店》等,其中《夜奔》演林冲穿厚底靴“走边”被称为一绝;老生戏能演《草诏》《打车》等;花脸戏以“三公戏”(《阴审》的包公,《刀会》的关公,《闻帐》的三公,即张飞)知名。他的猴戏代表剧目有《安天会》《花果山》《火云洞》《火焰山》等。郝根据自己脸形较长的特点,将孙悟空的脸谱设计得不同于一般三块红的“倒栽桃”式,而是外白中红,红色上端像个月铲,下端较窄,似撤榄形,称为“一口钟”式脸谱。他保持了弋腔猴王的传统扮相,演《安天会》,上场时戴草王盔,帽两边各系着一条长过膝头的鹅黄彩绸,盗丹时戴一白毡帽,身着黑箭衣,系大带。表演上重“形似”,动作很小,行动极为灵活,偷桃动作酷似真猴。他一边吃桃,一边转眼珠,来回晃脑袋,尖嘴巴一鼓一鼓的,两个耳朵还能前后扇动。过一会儿,他又把后脑勺朝着观众吃桃,边吃,后脑勺还能上下耸动,这是郝振基的两项表演绝技。他的猴戏,对南北派猴戏演员都有一定影响,民国初年享誉舞台。
京剧北派
杨小楼
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京剧武生宗师,乃父
杨月楼擅演猴戏,有“杨猴子”之称,传到杨小楼,又得名家张淇林教授,他的猴戏有了新的发展。在孙悟空的脸谱设计上,他把“倒栽桃形”与“檄榄形”结合起来,桃蒂一笔,直通到天屏,把眼瓦从十字形改为浓眼圈加眉子,从而使孙悟空从面部外观上增加了武生的气质。杨小楼以演《安天会》和《水帘洞》著名,他在孙悟空的外型设计和动作表演上,十分注意把握这一神话人物性格,力求“神似”而逐渐减少“形似”,虽然他身材高大魁伟,但他演出的猴戏却轻巧玲或,天津名票友王庚生说他猴戏动作表演特点是“把原来的武生架子尽量收缩,用拢肩、曲腿的方法,来达到使身形缩小、使动作小巧灵便的目的”。表演上他不以翻跌技术取胜,而以着力塑造孙悟空的猴王气质见长,把猴戏的表演和造型又提高了一大步。1912年,杨小楼去上海演出,连演40天,戏目不重复,猴戏尤其叫座。据梅兰芳转述盖叫天的话:“杨小楼演《水帘洞》闹海那一场,在曲子里的跟头翻的那份漂亮,落地那份轻,简直像猫似的,我是真服了。”
李万春、李少春
“二李”均是京、津戏迷十分熟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30年代末北京舞台上猴戏的佼佼者、竞争者。
李万春的猴戏宗杨(小楼)派,又得逊清贝勒
载涛传授,表演上注重塑造猴王气质,不重翻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人学猴,猴学人”。在舞台上,第一层是把自己变成猴,第二层是以这个猴去学人,模仿人的举止。在脸谱设计上,李万春采用“倒栽桃”勾法,上圆下尖,红白分明,尽量减少黑线条,显得明快、干净。在服饰上,李万春把《安天会》中“守桃园”这场戏孙悟空原来戴草王盔,改为猴纱帽,纱帽上镶绒球,后边是两个翅子,上边仍戴翎子,他认为《水帘洞》时,猴是自立为王,戴草王盔;到《安天会》时,已经封为弼马温,有了官职,以不戴草王盔,而戴金纱帽为好。李万春排演的猴戏剧目很多。如《石猴出世》《花果山》《水帘洞》《闹龙宫》《安天会》《五百年后孙悟空》及《骷髅山猴王击尸魔》等。1938年,李万春排演《十八罗汉收大鹏》,受到观众好评。
李少春的猴戏,主要是吸取杨(小楼)派演法,同时琢磨、借鉴了北昆郝振基、南派郑法祥、东北小九霄等各路演法的艺术特点。戏剧家翁偶虹说李少春“南猴儿的轻巧、活泼,北猴儿的大气、沉稳,他都兼而有之”。脸谱设计上,李少春根据自己脸形和表演风格,追求对活猴脸谱造型的神似。整个面部勾成桃形,前额部正中的拳头纹线条画得开阔大方,在眼睛、眼眉的画法上吸收
杨派特点、左右长眉毛下边的眼泡,各填一道小黑纹,增加了孙悟空英俊的气质。1938年春首演天津,以《水帘洞》带《闹地府》轰动了天津,李少春动作轻盈、敏捷,在戏中有不少新颖技巧,不仅“地蹦”、“乌龙绞柱”、“虎跳前扑”等小跟头干净利落,三股钢叉、双头锤、金箍棒往地上一杵,腾空窜上高台,这是他把体育项目撑杆跳的技术动作,巧妙自然地运用在京剧舞台上,使观众感到新奇。这一年,李少春还排演了《智激美猴王》《十八罗汉斗悟空》等猴戏,前者他设计的唐僧念紧箍咒时孙悟空的地躺跟头及“窜塔”(从3米多高的“塔门”窜进去)技巧,后者与众罗汉的对打出手都十分精彩。李少春曾以《闹天宫》等戏访问世界各国,享有“美猴王”之誉。
京剧南派
郑法祥
南派猴戏代表人物,人称“小活猴”。其父
郑长泰为
河北梆子演员,擅演猴戏。郑法祥幼年时随父学戏,耳濡目染,后来专工猴戏,并求教于杨小楼、郝振基,加上自己琢磨、试演,逐渐形成南派猴戏风格。1926年,他随杨月楼赴日本,在东京演出了《摇钱树》《水帘洞》等悟空戏。1928年,他在上海新舞台演出《金刀阵》,获得成功。郑法祥的脸谱设计源出广州大佛寺石碑上孙悟空“斗战胜佛”的刻像呈文相拓片,他划分很细,共分四个时期(《悟空出世》《刀劈混世魔》《闹天宫》《金刀阵》),孙悟空的脸谱随其经历、能耐的长进而演变。他总结孙悟空的性格基本特征是“大胆不羁,嫉恶如仇”八个字,他的表演特点粗犷豪放,动作大而简练,并且很注意孙悟空的气度,认为孙悟空是一个“齐天大圣”,决非一般抓耳挠腮的毛猴可比。他在演出时讲究三掌四拳(伸掌、刁掌、扣掌;卷拳、螺丝拳等),动作运用上吸收太极拳的精华,显得灵活利索,圆熟自如。
盖叫天
有“江南活武松”之誉的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按生年计他比郑法祥大4岁,但因郑专工猴戏,赴日本演出前即以猴戏成名,故将盖算作后期。盖叫天是南派著名武生,他基本功扎实、身手矫健,表演上注重造型美和动态美,身段动作边式、大方,速度快、力度强,并把武术技巧化于武戏表演中,以《三岔口》《恶虎村》《一箭仇》《白水滩》等戏及武松戏见长。1923年后,他在
上海共舞台创排《西游记》,从悟空出世一直演到被压在五行山下。其中《水帘洞》里耍双鞭,出奇制胜,技艺纯熟,他的绝招是:把左手的鞭,鞭尾朝下,立在左脚尖上,然后拿右手里的鞭鞭尾摁着左脚上立的鞭鞭头,抬左脚,把鞭顶起来,两条鞭成为一条直线,在脚尖上转动。《闹天宫》中孙悟空与四大金刚对打,第四位金刚抱着琵琶上来与孙悟空开打,孙悟空打败金刚,夺下琵琶,又与哪吒对打,只见他夺过哪吒手中的乾坤圈,一面用琵琶迎击哪吒的长枪,一面用脚变换姿式舞弄着乾坤圈,形象可爱俏皮,又显出孙悟空高超的武功,博得观众喝彩。盖叫天也是南派猴戏的代表,其子张翼鹏、张二鹏亦擅演猴戏。
绍剧
章宗义(六龄童)
绍剧猴戏以章氏绍兴大班为代表,从第一代“活猴章”章廷椿,第二代“赛活猴”章益生,第三代“南猴王”章宗义,“章氏猴戏”在中国已唱响百年,是国内外公认的“猴王世家”。其中又以章宗义为其代表人物。
章宗义艺名六龄童,六岁从艺,十二岁登台演出,专工武生,尤以演孙悟空著名,有“南派猴王”的美誉,是杰出的绍剧表演艺术家。更开创了猴戏“活、灵”的南派风格。以猴为师,终至演艺大成。其代表作有《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大破平顶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孙悟空大闹乾坤》等。1960年,其主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发行到72个国家和地区,从而蜚声海内外,在第二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戏曲片奖。1961年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六龄童主演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毛主席曾六次鼓掌并挥手致意,同年11月17日写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诗篇。章宗义主演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也先后受到陈毅、周恩来等人的赞扬。1980年六龄童编、导、主演的《火焰山》获浙江省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出奖。1987年由章宗义编、导、主演的《孙悟空大闹乾坤》获浙江省第三后戏剧节荣誉奖。曾是全国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浙江绍剧院原院长,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其他形式
皮影戏
布袋戏
动画片
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