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巴贝斯虫病
动物疾病名称
猪巴贝斯虫病,是猪的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疾病,是由由陶氏巴贝斯虫寄生于猪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疾病简介
病猪以高热稽留、呼吸困难为特征,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季节性强等特点。
病原学
巴贝斯虫寄生于动物的红细胞内,呈环形,椭圆形、梨籽形及变形虫样等形状。姬姆萨染色后,虫体原生质呈浅蓝色,染色质呈暗红色,在我国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有3种:
1.双芽巴贝斯虫 虫体形态特征为梨形,体长大于细胞半径,双梨籽形虫体尖端以锐角相联,虫体多位于细胞中央。
2.牛巴贝斯虫 虫体形态特征为梨形,体长小于细胞半径,双梨籽形虫体尖端以钝角相联,虫体多位于红细胞边缘或偏中央。
3.卵形巴贝斯虫 虫体特征为虫体中央往往不着色,形成空泡,双梨籽虫体较宽大,一般大于红细胞半径,位于细胞中央,两尖端呈锐角或不相联。
发病机制
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均为微小牛蜱,卵形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当蜱在动物体上吸血时,寄生在红细胞内的巴贝斯虫被吸入到蜱体内进行发育繁殖,并经过蜱的卵传播给蜱的下一代。牛巴贝斯虫由微小牛蜱次代幼虫传播,双芽巴贝斯虫由微小牛蜱次代若虫和成虫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由长角血蜱次代幼虫、若虫、成虫传播,即这3种巴贝斯虫均是“经卵传递”。巴贝斯虫在动物细胞内以“成对出芽”方式繁殖。本病的流行与传播媒介蜱的孳生和消长密切相关,因此有一定的季节性,即夏、秋季多发
临床症状
病猪体重多在30~75 kg之间,部分猪场见有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逐渐消瘦、皮肤苍白、粪干硬、尿液初期呈黄色,后期呈茶水样。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有的猪呕吐,呕吐物呈黄色;用过多种抗菌药治疗无效;发病率8%~60%,死亡率3%~5%。?
剖检变化
早期病猪,剖检可见淋巴结水肿,脾肿胀,尿液黄色;病程长的病死猪,剖检可见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血液稀薄,肌肉苍白,淋巴结水肿,肺水肿,心肌松软,肝呈土黄色且肿胀,胆囊充盈,内充满黏稠胆汁,肾脏色淡呈黄色斑驳状,膀胱积尿,尿色黄或呈茶水样。最明显的变化是脾呈紫黑色、肿胀,约为正常的2~3倍。?
实验室检验
按常规对血、肝、脾等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未培养出可疑细菌。采血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见红细胞内有蓝紫色虫体,呈环形、杆状、半月状,有的呈梨籽形,虫体数量1~8个不等。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猪巴贝斯虫病。
疾病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将发病猪与临床键康猪隔离;加强猪舍与周围环境消毒。
群体预防在治疗病猪的同时,对猪群用50 mg/kg?洛克沙生拌料,疗程2周,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等;另外,做好猪外寄生虫的防治工作,每周用1%敌百虫喷洒以消灭体外寄生虫
治疗病猪对病猪采用贝尼尔治疗,按5 mg/kg体重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2天。经过以上的综合防制措施,猪场疫情得到控制;病猪体温逐渐恢复正常,1周后食欲恢复正常。
结语
巴贝斯虫是一种经硬蜱传播的血液原虫,临床检查时发现有的猪场有蜱寄生。因此,预防巴贝斯虫病应重视灭蜱工作。
治疗巴贝斯虫病的药物有贝尼尔、伯氨喹啉青蒿琥酯蒿甲醚咪唑苯脲等,用贝尼尔治疗效果较好,而且价格便宜,按5 mg/kg体重肌肉注射,连用两次即可收到很好疗效。建议对发病率高的猪群采用群体治疗,发病率低的猪场采用个别治疗。贝尼尔用量不宜过大,用量超过10 mg/kg体重会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若遇这种情况可用阿托品治疗。对于怀孕母猪,最好在注射贝尼尔前10 min先注射阿托品,以预防贝尼尔的不良反应。
动物感染巴贝斯虫后,机体多处于带虫状态,若遇转群、运输、天气炎热、母猪分娩等应激因素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血液中的虫体会大量繁殖,导致发病。因此建议养猪场在平时做好检测工作,对巴贝斯虫阳性猪场,建议定期采用药物进行预防。平时应做好灭蜱工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4 18:04
目录
概述
疾病简介
病原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