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狈不堪
汉语成语
狼狈不堪(拼音:láng bèi bù kā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超传》:“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狼狈不堪”。
成语故事
马超,是三国时蜀汉的名将,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是一代豪杰。
马超的父亲马腾,原先和韩遂等割据凉州。后来,他们带领军队来到长安,汉献帝分别封他们为征西将军和镇西将军。但不久,马腾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进攻长安,失败后退回凉州。后来,马腾又投靠了曹操。因为与韩遂不和,又调到京城。马腾的儿子马超也被曹操推举为副将,统领马腾的军队。
马超统领军队以后,一心想扩大自己的势力。韩遂的力量很强,也想割据一方。时间久了,曹操觅察到马超和韩遂表面顺从,实际上不可信,决定等待时机,削平他们的割据势力。
公元211年,曹操以征讨张鲁为名出兵关中。关中诸将惊恐不安,于是马超和韩遂联舍了诸将,带领十万军队,进据潼关迎击曹军。
曹操带领军队到达潼关后,和马超的军队隔关对峙。他派大将徐晃、朱灵带领一支军队西渡黄河。当徐晃和朱灵的军队驻扎在今山西省永济西时,马超向韩遂提出了一个作战方案,在渭水北岸阻击曹军,不让他们渡河。这样,不消二十天,曹军的粮食吃完了,一定撤退。可是韩遂不同意这样做,马超的计划没能实现。
曹操知道了马超的这个计谋,不禁吃惊地说,“马超这小子不死,我死无葬身之地了!’后来,曹操接受一个谋士的计谋,假意答应求和,并约定和马超、韩遂单人匹马会面交谈,以离间他们两人的关系。这条计谋获得了成功,使马超和韩遂两人互相猜疑,谁也不信任谁,结果被曹操打得大败。
曹操的兵马走了以后,马超自己领着队伍占据了冀城,杀死了凉州刺史韦康,自称征西将军。韦康的部下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合成一伙,共同来打马超。杨阜、姜叙起兵卤城,马超领兵去攻城,怎么也攻不下来;梁宽、赵衢进了冀城,将城门紧闭,马超也攻不进去。马超进退两难,弄得非常疲惫、窘困,狼狈不堪。他实在没有办法,只好逃奔汉中去四川归附张鲁,后来又投奔刘备。
刘备待马超很好,任命他为平西将军,后来又升为骠骑将军。
成语寓意
马超惨败在曹操的手下,几十万西凉大军“止剩得三十余骑”,狼狈不堪地“望陇西临兆而去”。而此时的马超却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分析局势逃奔汉中去四川归附张鲁,后来又投奔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成,惆怅彷徨,又故作顽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类似马超这般狼狈不堪的时候,经历过狼狈不堪,就会体会到人生的残酷和美丽。经历过狼狈不堪,就会反思和考量自己,就会学着理解周围的人或者事。在陷入狼狈不堪的境遇时,不轻言放弃、从容不迫的分析现状,勇于面对,才能最快的走出窘境。
成语运用
“狼狈不堪”形容处境极为困苦、窘迫,难以忍受。偏正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宋·朱熹《与政府札子》:“风痰大作,今已累日,精神愈见昏慢,委是狼狈不堪。”
明·许仲琳封神榜》一三七回:“且说太公在坐上往下观消,但见下面却是晁田、晁雷弟兄两个身受大绑,真是狼狈不堪,令人有些难看。”
清·刘鹗老残游记》一回:“老残道:‘依我看来,驾驶的人并未曾错,只因两个缘故,所以把这船就弄的狼狈不堪了。’”
巴金《随想录》:“最后离开广州和桂林,两次我几乎都是‘全军覆没’,一九三八年‘逃难’到桂林,连过冬的衣服也没有。在狼狈不堪的日子里我常常得到开明的支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07:12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