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
狮子山,原名巍石山,坐落在鄱阳县凰岗镇昌江南岸,高70米,面积0.3平方公里。
【出处】 这首诗录自清乾隆三十四年黄邦宁编《岳愚武王文集》卷八。清康熙二十二年增刻本 《
饶州府志》 卷二收有此诗,题为《巍石山》。清乾隆十四年《鄱阳县志》亦载此诗。明万历十年刊本《汤阴精忠庙志》中此诗标题,《鄱阳巍石山龙居寺题》。
【题解】 龙居寺,宋建隆年间(960—963)创建,在鄱阳县和北乡巍石山前。鄱阳,古代州县名,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这首诗应是绍兴元年(1131)
岳飞屯兵洪州时的。
①巍石山: 《鄱阳县志》卷一:“巍石山,在和北乡四十四都, 去城东九十余里,又名
狮子山。高十丈,山顶址皆石,巉岩峭壁,下临清溪。岳武穆经此,有诗,见艺文 。”
③紫金诸佛相:
大乘佛教认为有无数佛,但各种佛像的形体形象基本一样,只是
手印,姿态及所持物品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塑造释尊形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凝固不变的公式化的典型造型,具体说,有
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例如三十二相中的“金色相”是:全身现纤细的金色光辉,造像时以贴金涂金当之。
⑧为:制造,动词。为雨就是降雨。济:停止,这里可作解除讲。《
淮南子·天文训》:“大风济。”高诱注; “济,止也。”当时可能是久旱不雨, 民不聊生,所以,岳飞嘱咐“龙”应该赶紧下雨, 以解除农民群众的忧愁。 这里不是龙居寺吗?既然能呼风唤雨的“龙”在这里居住着,为什么不降雨呢?
龙居寺楹联“云影回环龙自在,花香芬馥佛如来”。现珍藏于
鄱阳县博物馆。数百年后的今天,龙居寺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在吟诵诗联时,仍然能遥想到昔日的巍石山的的确确是个幽静美丽的修道
悟禅之地。
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巍石山活脱脱就是一头全鬃全尾的雄狮,仿佛因长途跋涉,累了,渴了,就俯卧在昌江边,饮水化石。倘若泛舟昌江,船行峰移,俨然兽脊踊动,狮鬃威竖,拦江欲吼,不但形似,更为神似。故此,巍石山又名
狮子山。狮子山共有三峰:尾峰狭窄陡峭,如神鞭拽地;肥硕高耸、圆隆性感的是臀峰;腰际深凹,弧线优美。头峰与臀峰几乎等高,但苍岩峭壁,怪石嶙峋,犹如狮鬃,钢威不凡,若是舟行其下,峭壁危崖劈浪扑来,山欲摧,崖欲崩,心生颤意.
越往里去,林子越幽深,地势却总不见高升。都说攀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可我们偏偏走岔了,信马由缰地就来到一座古墓前。碑上刻:徐氏三世祖七公夫妇合墓,碑联云:居福地千枝共茂,衍家声一脉相承。
据传,始祖大太公徐布卿于唐昭宗天佑元年(即
904年),中进士,任郎官(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即
924年)解祖南还,道经饶州凰岗,见山水秀丽,遂定居凰岗。大太公生小太公廉溪公,小太公生七子,其中长子、二子、四子、五子均返浙江龙泉,三子、六子、七子留驻江西凰岗。一日,七子问精通周易的三子,何处有好地,三子指着河对面的山说:巍石山宛若雄狮,臀部圆隆高耸,其下密林幽深,有两个小山包,酷似卵子,藏风聚气。时年,七子夫人身怀六甲,除夕夜,阖家团圆后,不见七子,挑灯举火到处寻觅不见。天快亮时,三子一拍大腿:不妙,快随我来。果然,七子已然泅水渡河,自缢于小山包树上。
传说中的七子就是此古墓中的七公。他以年青的生命占了一处好穴,以一个遗腹子繁衍生息了近四十代万万人。三公、六公后裔不到七公人丁的六分之一。至今,凰岗还流传着一句经典民谣:“河东的孙仂,培里的叔,湾头的公仂还在箩窠(摇篮)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