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路相逢(拼音:xiá lù xiāng féng)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乐府诗集·
相逢行》。
成语出处
汉《乐府诗集·
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狭路相逢”。
成语典故
公元前270年,
秦昭襄王任命
胡阳为将,率军越过太岳山,攻打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县)。阏与一旦得手,秦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越过太行山,进攻无险可守的邯郸城。在军情紧急之际,
赵惠文王首先召见
廉颇,问他:“可救否?”谁知廉颇却回答:“阏与离邯郸很远,而且道路艰险难走,实在不容易救援。”又召见
乐乘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结果乐乘回答的和廉颇一样。赵王有点失望了,但他不甘心阏与陷入秦国,于是又召见了
赵奢。赵奢见赵王询问自己的看法,便直陈己见:“狭路相逢,好像两只老鼠在洞里打架,谁勇敢,谁就能取胜。”赵王见赵奢言之有理,就命赵奢为将,率军前去救助阏与。
赵奢率领着赵军,刚出邯郸城就收到前方探报:秦国先头部队已越过太行山,挺进到离邯郸六十多里的武安。换作一般人,会选择直接灭掉这支人数不多的先头部队,而赵奢却打起了这支部队的主意。他故意让赵军在武安安营扎寨,做出赵军只想保卫邯郸不愿救援阏与的架势。其间,有一位将领觉得赵奢不去救援阏与,实在太窝囊,于是主动请战,结果被赵奢下令处死。
对于前来刺探情报的秦国奸细,赵奢也是好酒好肉地招呼着,表示自己于秦军兵锋,不敢前往阏与。秦军先头部队就这样傻呵呵地与赵军主力对峙了起来,还向围困阏与的秦军主力发出了“赵军不敢救援”的情报。赵军在武安驻扎了二十八天,在此期间赵军不断修筑堡垒。直到一天晚上,赵奢下令全军轻装简行,趁着夜色向阏与急行军。
训练有素的赵军仅仅用两天一晚就翻越了太行山,来到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秦将胡阳此时正在阏与指挥围城,突然收到赵军主力出现在阏与附近的消息,不禁大惊失色。为了避免腹背受敌,胡阳立刻下令解除对阏与的包围,与赵军主力展开决战。
一个叫
许历的军官发现北面的山头易守难攻,向赵奢建议在此驻防。赵奢采纳了许历的建议,马上令一万人占领了北山头。秦军到后,争夺北山却难以上去。赵奢命令部队发动攻击,大败了秦军。秦军溃逃,阏与之围遂解。
成语寓意
狭路相逢之际,如果实在忍无可忍,不得不做一番正面较量,就必须抛弃患得患失的杂念,进行果断勇敢的抗争,以敢于拼搏的勇气击退对手的挑衅。如果畏惧示弱,只会从此遭受对手的欺凌。倘若赵惠文王一开始就听取廉颇和乐乘的不战而放弃阏与,那么阏与也将注定被秦军攻破。中国古代兵法有云:'避其锋锐击其惰归。”意思是狭路相逢的一刻,能够灵光闪现的智者固然可贵,但更重要的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将妙计付诸实施,这一步才能最终力挽狂澜。勇气是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无论任何时刻,只有充满勇气,有勇有谋,事业之路才能更加平坦,人生之途才会心想事成。
成语运用
“狭路相逢”(狭:窄;逢:遇)指凑巧相遇,无法退避;也指仇人相见,难以相容。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狭路相逢”也作“相逢狭路”。
宋·
苏轼《艾子杂说》:“车、驼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
宋·
何梦桂《修章岭路疏》:“他年车击毂、人摩肩,免使楚野女相逢狭路,远来近悦,里咏涂歌。”
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不如做个计较,放了他回去,狭路相逢,安知没有报恩之处。”
明·
屠隆《彩毫记·乘醉骑驴》:“非是我人前卖弄忒装乔,人前卖弄忒装乔,也只是相逢狭路难推调。”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一:“此去倘然冤家狭路相逢,教他双双受死。”
清·
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七:“今日幸得狭路相逢,若不剿除奸党,任他衣紫腰金,天理何存?王纲何在?”
余秋雨《隐秘的河湾》:“我更不知道我的叔叔,刚烈的余志士先生,会不会在青山间与当年的打手们狭路相逢?”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是相逢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