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纹虎鲨(拉丁学名:Heterodontus zebra(J. E. Gray, 1831) ,为
虎鲨目虎鲨科虎鲨属的一种。体长1米以上,背面稍圆凸,腹面平坦。头高大,吻宽大,钝圆。眼椭圆形。鼻孔大,具鼻口沟。口平横。喷水孔小。鳃孔5个,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尾鳍宽短,帚形,尾椎轴稍上翘;鳍脚粗大,圆管形。体淡黄褐色,深褐色稍狭横纹,宽狭交叠。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
动物学史
狭纹虎鲨所属的板鳃鱼类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它的系统发生史至少有3亿5千年.加拿大学者曾经在北冰洋地区发现4亿年前的完整鲨鱼化石,这种化石比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还要早1.75亿年。
形态特征
狭纹虎鲨为中型海产鱼类。一般体长可达1m余,雄成鱼长约84cm。体重400-1000kg。体延长,前部粗大,后部渐细小,背面圆凸,腹面平坦。头高短,略呈方形,头长为全长的1/5(幼体)至1/4;尾细长,比头和躯干为长。吻宽大,钝圆,向前陡斜。眼椭圆形,侧上位,无瞬膜,距第一鳃孔比距吻端为近;眼间隔颇宽,稍凹人;眶上嵴突显著。鼻孔大,近吻端,与口隅相通,形成鼻口沟;前鼻瓣宽大平扁,伸达上颌外侧;后鼻瓣扁而半环形,后部旋人鼻腔内,与上唇褶相连。口裂宽大平横,但上下颌前部狭小。唇褶与鼻瓣相应地发达,上唇褶宽扁,后端圆形突出,下唇褶较狭长,比下颌露出部分为长;口隅后具一纵行短沟。齿上下颌同型,前后齿异型,前部齿细小,3~5齿头型,后部齿宽扁,臼齿状,方形或长方形,齿面圆凸,多行在使用;上颌每颌正中1齿,每侧7~8+6~8齿,下颌正中1齿,每侧5+8齿。喷水孔小,圆形,位于眼后缘垂直线下方。
鳃孔5个,斜列,第一个最宽,其余递次狭小。
盾鳞粗厚呈十字形,排列稀疏,基板大而方形。
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鳍中大,起点与胸鳍基底中部或后部相对,前缘圆凸,后缘深凹,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较小,形状与第一背鳍同,距臀鳍比距腹鳍为近。尾鳍宽大,帚形,几与头长相等;尾椎轴略上翘,上叶相当发达,下叶较大,前部与中部连合,作三角形突出,与后部相隔处有1缺刻;尾端钝尖,后缘斜直。臀鳍比第二背鳍小,起点稍后于第二背鳍基底,基底与尾基之距离比基底长大2倍或2倍以上,外角钝圆,里角尖,后缘凹人。腹鳍近方形,后缘几平直或微凹,外缘和里缘几平行,起点稍后于第一背鳍下角后端;鳍脚粗大,圆管形,后端钝尖。胸鳍大,外缘微凸,后缘斜直,外角和里角都圆形,鳍端伸达腹鳍基底前部。
栖息环境
狭纹虎鲨为暖水性小型近海底层鲨类,活动不活泼。
狭纹虎鲨生活在水深132.5m-265m的地方,硝酸浓度为6.51μmol/L-23.8μmol/L,水温14.17℃-20.86℃,水中硅酸盐浓度12.12μmol/L-33.86μmol/L,磷酸浓度0.82μmol/L-1.72μmol/L,溶解氧气含量为2.42mL/L-3.52mL/L,饱和氧气量为42.63%-66.22%,盐度为34.73PSU-35.24PSU。
生活习性
狭纹虎鲨生活于暖温性海洋的中下层,游泳缓慢,以
贝类和
甲壳类为食。
狭纹虎鲨的
营养级为3.45,年平均饱满指数为0.945%,摄食率为76%,其雌鱼在分娩期间仍有摄食,但强度降低,雌、雄个体食物组成无明显差异,幼鱼摄食强度大于成鱼。
分布范围
狭纹虎鲨分布在中国东海南部和台湾北部沿海,南海以及印度尼西亚。随台湾暖流也见之于日本南部和朝鲜西南部沿海。
繁殖方式
狭纹虎鲨为卵生,卵壳为螺旋形,有1.5旋转侧突起,四角有短须状突起。卵壳借末端长丝将卵固定在附着物上孵化。
狭纹虎鲨的精子为螺旋形,由头、颈及尾部组成,活动力强,卵子体积较大,成熟的卵子包于卵膜内。卵细胞为卵黄所充满,原生质很少,偏于动物极,细胞核即位于其中,是典型的端黄卵子。卵在体内受精。成熟雄鱼的腹鳍上附有一对特殊的器官,叫做搜握器,也称为鳍脚。每一搜握器内有一软骨,再由该器基部的腺囊,发出一条纵贯整个鳍脚的纵沟。当交尾时,雄鱼的两个鳍脚合并一起,插雌鱼泄殖孔内,使精液注入输卵管中。受精是在输卵管上部进行的。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下降时,即被卵壳所包围,壳内除卵子外,还有半流动的蛋白质状物质。
狭纹虎鲨的卵壳由抽卵管中特有的腺体分泌的几丁质组成,呈囊状,扁平而延长,宪壁较厚,坚韧而不易破碎,壳外有两条阔扁的边缘,作双螺旋状排列,尖的一端伸出两条很长的卷须,用来卷持海藻、珊瑚、石块或其他的固着物。卵壳的这种复杂结构,是为了保护胚胎,使其安全发育。狭纹虎盆每年在春夏间产卵,每次仅产1~2个,产出时间相当长。从卵农育至幼鱼,至少要5个月。
亚种分化
该物种在分布范围内没有亚种。
种群现状
狭纹虎鲨在其产地广泛分布。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Ⅲ。
主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