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倭竹(学名:Shibataea lanceifolia C. H. Hu)是禾本科、倭竹属小型
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00厘米,直立,中空小或近于实心,光滑无毛;竿下方不分枝的数节间呈圆筒形,竿环隆起;竿每节可分枝,枝条短,枝箨膜质,迟落,箨鞘纸质,早落,箨片细小,钻状,叶舌为膜质,三角形,但常席卷呈锥状,
叶片披针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淡绿色,叶缘有小锯齿。花枝下方托以大形佛焰苞状的苞片,
苞片纸质,披针形,小穗含小花;外稃草质,披针形,淡绿色,花丝细长,花药金黄色;子房长椭圆形,颖果细小,长卵形。5-6月出笋,3-4月开花。
形态特征
小型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复轴型。小型灌木状竹类。地下茎复轴型。竿高通常在1米以下,偶有较高者亦多不超过2米;竿每节具2芽;节间在竿下部不具分枝者呈细瘦圆筒形,在竿有分枝的各节间则略呈三棱形,在接近枝条的一侧具纵沟槽,竿壁厚,空腔小;竿环甚隆起;竿每节分3-5枝,枝短而细,常不具次级分枝(惟被砍伐或受损伤时则可发生次级枝)。箨鞘早落性,纸质;箨耳及繸毛均不发达;箨舌较发达,略呈三角形;箨片小,披针形或芒状。枝具1或2叶(稀具较多叶),当为2叶时,下方的叶片因其叶鞘较长反而超出上方叶片;
叶鞘质稍硬,紧卷而边缘愈合,呈叶柄状(尤以枝仅具1叶时为然),易被人误认为无叶鞘,鞘顶端具席卷呈锥状的叶舌,鞘内包裹着败育的枝之顶芽(当枝具2叶时,下方叶鞘的顶端则有低矮而不席卷的叶舌),鞘口繸毛不存在;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锐尖,边缘具小锯齿,有明显呈方格状的小横脉;叶柄短。
花枝生于具叶枝的下部各节,且可再分枝,后者的下方托以佛焰苞状的苞片;假小穗生于苞片腋内,有时亦可直接生于具叶枝之各节,其基部有1先出叶和2或3苞片(顶生假小穗之下方可无苞片亦无先出叶),下方苞片之腋内具芽或无芽,而上方的1或2苞片之腋内一定具芽或次生假小穗,末级次生假小穗的基部仅有先出叶而无苞片;小穗含3-7朵小花,基部的1或2朵为两性,上方者则为雄性,顶端小花退化为中性;颖通常不见;外稃膜质,广披针形,先端具短锐尖头,约有11脉及不明显的小横脉;
内稃与其
外稃约同长,背部具2脊;鳞被3,膜质,倒卵形兼长圆形;雄蕊3,
花丝分离,成熟后可伸出小花之外;
花柱1,柱头3。颖果。笋期4-6月,花期3-5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
浙江、
福建等省,中国西安有栽培。生于海拔500米左右之山林地带。
繁殖方法
栽植时间的选择:中国西安以春季为最佳,西安市观赏竹栽植基本选择在每年的植树节开始后进行,因为竹子根浅、蒸腾较强,容易由于失水引起死亡,而西安市每年的春季气温较低、回温较慢,维持10-25℃的时间较长,有利于新栽竹子缓性与根系恢复。
母竹的选择:母竹宜选1-2年生,分枝较低、粗细适中、枝叶繁茂、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竹苗,在西安市早晚温差大、旱期长,最好选用2年生抗性强的竹苗。
栽培技术
竹苗栽植
竹苗栽植时,首先对栽植区域设置地下隔板,隔板要求地下部分至少40厘米,地面露出至少10厘米,防止不同竹种之间互相串圃、竹苗与其它苗木串圃,以保证成景效果。其次要提前挖好栽植坑,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中小型散生竹苗宜采取4蔸/平方米种植,中高型散生竹种,宜采取1-2
蔸/平方米种植,混生竹种宜采取4-6蔸/平方米。竹苗运输到以后要轻卸轻转,确保土球完整不松散并及时解去包扎的编织袋,栽时先于坑底填15厘米松土,随后放入竹苗,先表土后心土打碎分层填入踩实,踩时注意不要伤到鞭芽,填至地表,如遇持续干旱天气在定根水浇灌前,铺设地膜,减少地面水分蒸发,而后浇足定根水,待水沉实后覆土整平,西安地区春季干燥气温高时,注意墒情及时浇水、合墒封口减少水分蒸发。
管护措施
疏枝摘叶:竹苗栽植后当年是自身吸收代谢功能重新恢复建立时期,精心管理尤为重要,少数竹苗栽后恢复较慢、叶片萎蔫下垂,发现后要及时进行疏枝,留枝2-3盘,对叶片茂密的留枝,在进行摘叶稀疏,减少水分消耗,维持供需平衡,严防竹苗栽植后为了立即成景,未剪除3-4轮以上的
枝条,导致竹苗蒸腾加大死亡。
防旱浇灌:栽植后15天内要及时浇水2-3次,全年管理中,浇水防旱是第一要务,特别是盛夏季节要使竹苗保持湿润,秋季雨涝时应及时排水,防止因水侵导致竹苗烂根烂鞭。
松土除草:杂草蔓架易在新栽竹林生长,在笋期过后应及时松土除去杂草和蔓架,松土深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将杂草与蔓架翻入土中充作肥料,西安市益在每年的4-5月,9-10月进行松土除草,松土除草时,不要损伤竹鞭、竹蔸和笋芽。
施肥诱鞭:西安市新栽竹苗宜在秋末冬初,松土时施少量土杂肥等有机肥料,以提高土温,利于新竹行鞭孕笋。栽植第二年春夏季节宜施用
氮磷钾复合肥,每株约0.3-0.5千克即可,发现新栽竹苗出现露根、露鞭或竹蔸摇动等,要及时培土踏实。
病虫防治
竹丛枝病:其症状为:变态丛生的细枝簇拥在一起,象鸟巢一样挂在竹枝间。防治方法:发现后及时剪除病枝烧毁,可有效阻止传染。该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发生,应经常保持竹林通风透光。
竹织叶野螟:又名竹螟虫、竹苞虫,是对笋用竹为害最严重的食叶害虫。发生于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叶。其幼虫能吐丝将竹叶卷起,在虫苞内取食并排出锯末状粪便。防治方法:发现成虫开始产乱卵时,用
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喷施于竹叶。竹林郁闭后,其抗虫能力也有所增强。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杂草,可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减少次年虫害的发生。
竹笋泉蝇:是重要的食笋害虫,发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虫类似小苍蝇,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在笋体内孵化成蛆状幼虫,聚集于笋体内取食笋肉,被害竹笋无食用价值。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竹笋夜蛾:发生高峰期同竹笋泉蝇。其成虫于竹笋刚出土时在笋尖上产卵,幼虫在笋体内孵化成长,一般一虫为害一株竹笋。笋尖被虫咬秃,笋体上有多个小孔,孔中有蜂蜜状分泌物排出,有蚂蚁聚集取食。剥开竹笋箨叶,发现笋体上有多处被蛀食,一般从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较轻者仍在继续生长,可以采食;严重者笋体开始腐烂。防治方法:于出笋前半个月,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均匀喷洒林地,可杀灭部分成虫;如出笋后发生,用敌百虫晶体5000倍液拌鲜笋片撒于竹林内可诱杀成虫。
主要价值
可用作园林绿化材料,用于
乔木下层作地被及绿篱,也适宜盆栽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