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月》是德国作家
君特・格拉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3年。
内容简介
第一部
这一部分的故事发生于1917年至1927年,由一个名叫布劳克赛尔的叙述者讲述。
阿姆泽尔的父亲是犹太人,作为德国士兵参加一战时不幸身亡,阿姆泽尔由母亲独自带大。当阿姆泽尔还是个孩子时,他就擅长对自己的经历、童话故事、普鲁士历史等素材进行加工,从中塑造出一个个人物。他将这些人物制成漫画,还成功地将其卖给农民作稻草人用。
七岁的马特恩是磨坊主的儿子,同阿姆泽尔的年龄一样大。一次,马特恩在那些稻草人上发现了自己殴打阿姆泽尔的漫画。从此,马特恩便和他的狗“森塔”时刻不离地跟着阿姆泽尔,两人成了结义兄弟。
13岁那年,他俩一块儿去但泽上中学,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发现了学校地下的一条秘密通道。阿姆泽尔想把在通道中发现的人头带回去,以便装扮自己的稻草人,却遭到马特恩的棍棒殴打。在老师的劝说下,阿姆泽尔停止了稻草人的制作。之后,两人又换到但泽的一所寄宿学校学习,在一次班级出游中,他们和老师一同发现了一个吉卜赛人的弃婴。参议教师布鲁尼斯领养了这个孩子,取名燕妮。
第二部
这一部分的故事发生在1922年至1945年间,以哈里·利贝瑙写给其表妹图拉的情书的形式展开。
在但泽郊区,哈里和图拉一起度过童年。一次,图拉在农户看门犬哈托斯的家中住了七天。1935年,在德意志人民和但泽市的名义下,一条取名“亲王”的牧羊犬被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了希特勒,这只牧羊犬恰好就是马特恩的狗“森塔”和其幼犬哈拉斯的后代,而这个荒唐的礼物帮助哈里的父亲加入纳粹党,也使哈里在学校备受关注。
高中毕业后,马特恩加入了纳粹的队伍,阿姆泽尔则重新做起他的稻草人。起初,马特恩参军是为了给阿姆泽尔的稻草人找纳粹冲锋队的军装,但后来他忘记了自己的初衷,从共产党员逐步变成纳粹的追随者。1937年冬,他和八个纳粹士兵一起在花园里暴打阿姆泽尔,还把他滚成一个雪人。冰雪溶化后,阿姆泽尔肥胖的身体竟然变苗条了,人也变得好看起来。
燕妮比图拉大半岁,由于行动不便,燕妮备受身材瘦削、动作灵敏的图拉的欺侮。快到十一岁时,借助降雪奇迹,燕妮也突然变得苗条修长、身轻如燕,并成为著名的芭蕾舞演员。阿姆泽尔逃到柏林后建立了一个芭蕾舞剧团,剧团将燕妮招了进来。
马特恩在冲锋队没有得到重用,想到当初将友谊抛到脑后、对昔日好友下毒手的行为,他倍感懊悔与自责,遂离开冲锋队。但是后来,他被迫到东部前线参军,二战结束前夕被英国人俘虏。
第三部
1946年,也就是马特恩29岁那年,他从战俘营被释放。同到德国后,他醉心于报复从前的纳粹分子,并努力寻找阿姆泽尔的踪迹。1949年后,他来到西德,在他父亲的磨坊里主事。
1953年,马特恩在杜塞尔多夫的一家广播电台找到一份工作。然而,当他的过去成了电台公共讨论的话题之后,他前往柏林,准备去东德定居。马特恩到达柏林火车站之时,阿姆泽尔已在那里等候他了。阔别多年之后,老友重逢,马特恩开始向阿姆泽尔讲述他的故事。
在小说的结尾,两人一同前往汉诺威参观布劳克赛尔公司。在这里,稻草人被规模化流水线制造出来,并销往世界各地。至此小说点明,第一部分的叙述者布劳克赛尔就是主人公阿姆泽尔。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格拉斯在二战后初期辗转在德国多个地方待过,也曾打算重新参加中学毕业考。然而第一天上课时,历史教师提到了埃姆斯电报——俾斯麦的欺骗伎俩和普法战争的导火线。这让经历了二战的格拉斯觉得非常反感和无聊。格拉斯决定辍学,再也不进任何中学学习。之后他从事过各种职业:农民、矿工、石匠等。多年后,格拉斯把他在井下的矿工经历融入了他的小说《狗年月》中。
在一般的德语辞典中是找不到“狗年月”(Hundejahr)这个词的。在三十三卷本的格里姆德语辞典,准确含义是“极为糟糕的年代”。君特·格拉斯(Gǜnter Grass)用它来命名其代表作“但泽三部曲” 《铁皮鼓》、《猫和鼠》、《狗年月》中的最后一部,并以此来暗示第三帝国的纳粹时代。
主要人物
布劳克塞尔
布劳克塞尔是位矿主,他主管着一座矿山,这座矿山却不开采任何能源。布劳克塞尔雇佣了一百来个工人和职员,还成立了一个写作班子。而事实上,布劳克塞尔在小说中承担的绝不仅仅是这两种角色,他还以另外一种身份出现,即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布劳克塞尔以第三人称全知角度,讲述阿姆泽尔与马特恩少年时期的友谊。阿姆泽尔与马特恩分别住在魏塞尔河口两岸的村子里。阿姆泽尔的父亲是个犹太商人,主要经销渔具和五金商品,在阿姆泽尔出生前两个月,作为普鲁士的预备役少尉阵亡于凡尔登战役。阿姆泽尔从五岁半开始制作稻草人,其目的不是为了驱赶小鸟,而是用此模拟人的样子。他的同龄好友马特恩出身于磨坊主家庭,身边总是跟着一条名叫“森塔”的黑母狗,狗的先辈是立陶宛的母狼。马特恩与阿姆泽尔八岁时用小刀割臂结义,可谓情同手足。在城里上高中时,两人同住一室,用暗语交谈,城市的下水道成为他们常去玩耍的地方。有一次,他们在下水道里发现一具尸骨,阿姆泽尔要把头骨带走,马特恩粗暴地冲他说出了辱骂犹太人的话。他们跟随一位叫布鲁尼斯的老师去森林玩游戏,在靠近波兰边境的地方,发现吉普赛人抛弃的女婴,布鲁尼斯收养了她,起名燕妮。
利贝瑙
利贝瑙是图拉的表哥。他根据布劳克塞尔的建议进行写作,以向表妹图拉写情书的方式讲述纳粹时期发生的事情。利贝瑙是阿姆泽尔与马特恩的同乡。利贝瑙围绕三条线索讲述纳粹期间发生在但泽的事情。第一条线索是阿姆泽尔与马特恩的关系:阿姆泽尔颇有艺术天赋,母亲去世后变卖了家产,在但泽的朗格富郊区租了一栋别墅,用草纸、棉花、布等材料,制作像真人般大的稻草人。马特恩的身份是大学生,但并没上学,而是在城市剧院演戏。随着纳粹势力在但泽地区的膨胀,阿姆泽尔一心想模拟冲锋队员的样子制作假人。阿姆泽尔是“半犹太人”,买不到冲锋队制服,便恳求马特恩帮忙。马特恩本是共产党人,家里挂着卢森堡的画像, 但“出于友谊和好奇”,也报名加入了冲锋队。政治斗争毕竟不是儿戏。马特恩既然加入了冲锋队,也就不可避免地在政治上与纳粹同流合污。当他发现阿姆泽尔穿着褐色制服夹杂在集会的人群中时,气愤地把他拉出来骂了一顿。尤其是在阿姆泽尔的别墅里看见制作的假人穿着冲锋队的制服,滑稽地操正步和行礼,他不再认为阿姆泽尔制作假人是出于艺术的目的。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几个蒙面汉冲进阿姆泽尔家的院子里,把阿姆泽尔毒打一顿,牙齿全打掉了,下毒手的不是别人,正是马特恩。不仅如此,阿姆泽尔还被堆成雪人,幸好雪化得快才没有死去。阿姆泽尔被迫离开家乡,他冒名“赫尔曼·哈泽罗夫”,拿着假护照去柏林,镶了一口金牙。从此以后,他得了个外号,叫“小金口” 。一段时间后,他成了柏林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而马特恩则因酗酒失去剧院的工作,并由于偷冲锋队的钱被开除出队。他到处受人唾弃,在杜塞尔多夫被秘密警察拘留,打断几根肋骨,只是由于表示“自愿当兵”才获得释放。在前线,他腿部受伤成了瘸子,回到家乡后加入了防空服务团。第二条线索是叙述者利贝瑙与燕妮、图拉三人的关系。利贝瑙比阿姆泽尔年轻十岁,出生于木匠家庭,与图拉是表兄妹。在人性丧失的年代,16岁的图拉为了要孩子而与男性滥交,以致怀孕流产。她歧视和残害吉普赛出身的燕妮,在寒冬里把燕妮堆成雪人,使她几乎丧命,而且以为前线士兵献血的名义,让年幼单纯的燕妮把蚂蟥放在自己的身体上吸血,以致失血昏倒。在图拉的告发下,燕妮的养父布鲁尼斯被关进集中营而死去。燕妮失去养父后,跟随哈泽罗夫到柏林,也成为芭蕾舞演员。在排演舞剧“稻草人”时遇到空袭,燕妮的脚被倒塌的屋梁压住,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但双脚的脚趾被切除了,再也不能跳舞。
与燕妮相爱的利贝瑙得知消息后,收拾行李上了前线。第三条线索是狗的家族史:马特恩的母狗“森塔”,生下了“哈拉斯”,被利贝瑙父亲买回家豢养。“哈拉斯”是一只登记在册的公狗,在它配种生的狗中,有一只名叫“ 亲王”,被但泽的纳粹组织选送给了希特勒,而且成了“元首最喜爱的狗” 。为此,利贝瑙一家不仅得到元首亲笔签名的照片,并且成为新闻界采访的对象。但泽市也因此出了名。1945年,德军战败,“亲王”当了逃兵,泅水西渡易北河,重新寻找新主人。以上三条线索,,互相穿插,由利贝瑙以第一人称观察者的角度叙述。
马特恩
行动分子马特恩有过辉煌,也沾染着罪恶,他在政治上左右摇摆,是个彻头彻尾的变色龙。马特恩思想迟钝、性情阴郁、心地狭隘,但他体格强壮,有仇必报。
在第三部分,马特恩讲到了被解雇的真实原因:“我到什卡林剧院工作,因侮辱元首之类的事被立即解雇。”在战后,马特恩寻找当事人报复,马特恩的女儿瓦莉戴上“认识眼镜” 进行观察,举行公开讨论会,马特恩与“黄金小嘴”重逢交谈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才得以呈现:原来,马特恩那时已与纳粹在政治上同流合污,他看见阿姆泽尔制作的假人穿着冲锋队的制服,滑稽地操着正步和行礼,他不再认为阿姆泽尔制作假人是出于艺术的目的,就与自己的几个冲锋队队员一起对阿姆泽尔下毒手,把他牙齿全部打光,而下手最重的正是马特恩。马特恩从英国“反纳粹营”里释放出来时,面对审讯,他再次提到狗的谱系。小说中,狗的谱系之所以一再被重提,是因为“亲王”被但泽的纳粹组织选送给了希特勒,而且成了“元首最喜爱的狗”,为此,利贝瑙一家不仅得到元首亲笔签名的照片,并且成为新闻界采访的对象,但泽市也因此而出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狗年月》的主题思想即反思德国黑色历史。作者在小说中通过刻画独树一帜的典型,促使人们从个人的选择的角度来反思历史。格拉斯对历史问题的介入与观照痛切而令人警醒,特别是他对德国历史的反思与书写犀利而饶有耐人深思的意味。创作中他直面历史,不倦忏悔,谴责纳粹反犹罪行,对遭受浩劫的犹太人深表同情。文本充溢着其人道主义理性与高尚激情相交织的人格魅力,唤起了世人对历史的记忆,提醒世人以史为鉴。
格拉斯1963年发表的《狗年月》是反思纳粹横行时期小市民表现的杰作。格拉斯认为由于法西斯主义思想的激发,加上人性恶的因素的驱动,给人间造成严重的损害,是近乎于毁灭性的打击。这一思想主要是通过是叙述《狗年月》中希特勒那只宠物狗“亲王”的故事,以及叙述纳粹统治时期,马特恩式的普通人人性之恶膨胀的“狗年月”。作者在谈到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时多次用上“狗年月”这个词一样,仔细分析起来,这一看似荒谬绝伦的逻辑倒并不荒谬,因为非理性作为“狗”与法西斯之间的共同点,把两者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这种非理性势力支配下,荒唐的事与暴行都会发生。真正可悲的不仅仅在于这些反常现象本身,更主要的是似主人公马特恩式的“人们对待它的那种麻木不仁、随声附和甚至趋之若鹜的态度。”此外,作品叙述了战后德国经济在废墟上的快速发展,揭露了部分人想掩盖战争罪行的想法。《狗年月》中一大尖锐深刻之处是对掩饰、谎言和欺骗的细致描绘。历史证明,参与过纳粹作恶的人,假若想耍手段遮盖历史,让历史剩下的只有谎言是不明智的。马特恩式的掩盖丑恶的心理,想用大橡皮擦去过去历史的做法,又使曾参与纳粹作恶的人们蛮横地拒绝检讨自身作过的恶,并不希望后人知道他们过去的行为,这样的人物战争结束后大有人在。想掩盖、伪造历史,希望新一代对长辈的纳粹历史懵然不晓。在时过境迁之后,妄想把所有一切责任推诿给纳粹、时势使然,个人往往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的。作者通过塑造想捂住不光彩历史的马特恩这一艺术典型,表明一个理性的有良知的德国人应不断检讨自身,在反思、忏悔中从根子上清除法西斯主义毒素。
叙事艺术
德国当代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创作打破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框框,难以用“荒诞派”、“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等各种文学定型创作作性质上面的界定,然而他的创作体现了真正原创性的天才之作,凸显了20世纪小说叙事学的创新之处。《狗年月》在内容上表现出作家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在写作手法上具有现代性。
一、叙述者与叙述视角的动态多元性
叙述者是叙事文本的讲述者,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音”,它具有用语言主体的性质,“叙述者不等同于作者,它只是叙述所发生的事件……作者创作出叙述者以及叙述风格亦叙述者的风格”。“说”出自于叙述主体,即叙述者,而叙述者的“说”又必然与“看”或者说“观察”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对叙事文本的情景、事件、人物等进行描述时,总有一个看待所有这一切的视角或者说观察点,通过这一观察点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并借由同一个或不同的叙述者之口将“它们”说出来。具体到《狗年月》的创作中,小说的叙述者不止一个,而是三个,他们在约定期限内,以不同的叙述声音和不同的叙述视角讲述若干人物的故事。结构看似松散,然而各部分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由布劳克塞尔叙述,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了1917—1927年阿姆泽尔与马特恩少年时期的友谊,以及教师布鲁尼斯收养吉普赛人的弃婴燕妮的经过,三十二个早班的故事,是矿主布劳克塞尔在矿井上早班所作。第二篇“情书”,叙述者是图拉的表哥利贝瑙,他根据布劳克塞尔的建议进行写作,以向表妹图拉写情书的方式讲述纳粹时期发生的事情。利贝瑙是阿姆泽尔与马特恩的同乡。叙述者此时参与到故事中,是故事中的人物,叙述者一方面尽量转用利贝瑙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对事件进行描写的自由。因此这一部分采用了第一人称见证人的视角叙述,讲述了故事发展的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阿姆泽尔与马特恩关系的破裂:从小很有唱歌的艺术天分、擅长制作稻草人的阿姆泽尔由于他的父亲是个犹太人,受到冲锋队九个人的毒打,牙齿全被打掉了,这九个人里面就有他的好友马特恩。阿姆泽尔不得不冒名“哈泽洛夫”离开家乡,在柏林成了芭蕾舞演员。而马特恩一年后因偷窃被除名离开冲锋队,他的内心充满着对阿姆泽尔的矛盾与痛苦。第二条线索是燕妮与图拉的关系:燕妮的养父由于图拉的告发被关进集中营后死去,后随“哈泽洛夫”去柏林跳芭蕾舞,在空袭中双腿残废。第三条线索是狗的家族史:马特恩的母狗“森塔”生下“哈拉斯”,被利贝瑙父亲买回家,它配种生的狗中有一只名叫“亲王”,被但泽的纳粹组织选送给希特勒,成了“元首最喜爱的狗”,狗的家乡因此出了名。1945年,德军战败,“亲王”当了逃兵,泅水西渡易北河。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讲述这一过程时,并不总是面对隐含读者,而是经常转向不在场的主人公,用第二人称“你”与图拉直接对话。当然,这种对话由于主人公的缺席只能是单向的,充满主观色彩的,但恰恰因为是单向的、主观的,也就更凸现了回顾性叙事过程中叙述主体的自我意识。对于格拉斯来说,在揭露法西斯折磨和毁灭无辜者肉体的同时,着重表现了它对人们心灵的毒害与摧残。小说的第三篇“马特恩的经历”,由马特恩从第三人称的固定性人物的有限视角叙述,述时间是1945年至1957年,情节紧跟上一篇:丧家狗“亲王”找到了从英军“反纳粹营”里释放出来的马特恩,与他形影不离。马特恩“带着黑狗和刻在心、脾、肾上的名单”,寻找当年结下怨恨的冲锋队队长、纳粹军官、战地宪兵、特别法庭的陪审员,伺机对他们及其妻女进行报复,并美其名曰“非纳粹化”。随着“经济奇迹”的到来,人们开始忘却过去,马特恩买回一块大橡皮擦,“动手把复仇名单上的所有名字擦去”。后来,他“对资本主的、军国主义的、复仇主义的、渗透了旧纳粹的西德感到厌倦”而想逃往东德,在西柏林遇见青少年时代的朋友阿姆泽尔,原来他就是“矿主”布劳克塞尔。布劳克塞尔利用一个旧矿井,制作各种各样国家政治生活、显示人类情感的稻草人。小说的结尾是耐人寻味的:马特恩跟随布劳克塞尔在地狱般的矿井里观看了稻草人制作的过程,以及稻草人所重现的历史和表演的闹剧。回到地面上,两人一起在盛满碱水的浴缸里浸洗自己,而曾经得到希特勒宠爱的“亲王”则成了“矿井”的看门狗。纵观小说的三个部分,代表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三位叙述者用各自的经历和眼光见证历史,用不同的叙述声音和读者交流,促使人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现实中辨别是非,用分析和反思消除文明社会的痴妄愚昧。
二、荒诞中的多重叙述
多重叙述,指的是一个事件只发生一次而被多次描述。传统文本中的多重叙述不在于强调事件本身,而在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以及人物各自不同的看法。然而在《狗年月》中的多重叙述不仅不同于传统文本中多重叙述的目的,而且还笼罩了一层荒诞的色彩。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所丰富,不是停留在情节的层面上,而是主体的升华。诸如马特恩将阿姆泽尔送给他的小折刀扔入海里的故事,奥托·魏宁格的《性与性格》一书中关于犹太人没有灵魂的描述在阿姆泽尔父子的书案上不断再现,阿姆泽尔在一个融雪天气里被九个蒙面的冲锋队员毒打的故事等情节在文本中被多次重复叙述。九个蒙面人袭击阿姆泽尔时,读者并不知道因为什么,是何者为之,阿姆泽尔被埋在了雪人体内,他出来之后顿时变得苗条成了哈泽洛夫“黄金小嘴”,这次事件的始末,直到战后,马特恩在国内到处报复,实行所谓的“非纳粹化”接受审判,马特恩的女儿瓦莉戴上“神奇眼镜”进行观察后,以及马特恩与黄金小嘴重新交谈之后这件事情才水落石出。情节的真相和意义是在多次的叙述中清晰起来的。当然,文学不是历史,但是格拉斯作品通过看似荒诞,亦真亦幻、亦幻亦真得鲜活的感性形象,却给出历史难以企及的深刻而震撼人心的审美效应。马特恩在纳粹的影响下失掉了人性,对昔日的好友拳脚相加,让读者在荒诞的叙述中充满了对阿姆泽尔的深切同情并为马特恩的行为感到痛心。对魏宁格的那部书的引用更是如此,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犹太人不唱歌,不从事体育活动,没有灵魂,然而阿姆泽尔的父亲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他在伯恩萨克组织体操协会,在唱诗班中当一名男高音,阿姆泽尔的艺术天分和善良的举动更是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可见格拉斯在这里以冷峻的笔调, 不受任何道德规范的限制,不受政治信念的束缚,不动声色地暴露纳粹的暴虐和野蛮,以及德国社会生活中各种恶德败行,对犹太民族对犹太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除此以外,《狗年月》的叙述手法还跨越了文体的界限,比如采用书信体的形式,马特恩被公开讨论的故事采用公开讨论的记录方式叙述,“情书”的最后部分以相同的“从前有个……从前有个……从前有个……”作为每一段的开头,在结尾作总结,另外还有“元小说”的跳入等等。元小说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另一艺术景观,它被称为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其特征在于自反性,这类小说不断将自身显示为虚构作品,它的作者往往身兼叙述者、主人公和作者等多重身份,经常自由出入作品,对作品的人物主题、情节发表评论。如:“布劳克塞尔又可以在井上写作了,二月四号这个日子只证实了一个优点:三部手稿全部按期完成。布劳克塞尔可以把年轻的哈里·利贝瑙的《情书》分类存放在他那捆《早班》上。他以后还要在《早班》和《情书》上面堆放演员的自白。如果后记值得写的话,布劳克塞尔就会写,因为他主管这座矿山和这个写作班子,他支付预支的薪俸,他决定完稿日期,他还要审读校样。”“这样,我们经过三次工作会议后达成协议,用一个过渡把布劳克塞尔的《早班6》和哈里·利贝瑙的《情书》联系在一起,下面就是这个过渡。图拉,波克里弗克生于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一日……”这些都是对已叙述故事内容的颠覆质疑,如果说传统小说的叙述者尽量在作品中隐身自己而不露痕迹,那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则尽力展现自身的虚构性和荒诞性,还原小说虚构的本性。它要达到的目的是要从一个全新的层次上揭示小说和现实的关系,从而以特殊的方式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世界的基本问题。对应到格拉斯的《狗年月》中则在高超的叙事技巧背后引发读者对社会、人性道德以及德国那段不堪光彩、耻辱历史的反思。
神话意象
《狗年月》中使用了一系列象征死亡、代表地狱魔怪的神话意象,目的首先在于隐喻那段“沉沦为恶魔的历史”,揭露德国纳粹统治下妖魔横行、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神话的运用拓展了作品内涵,丰富了内容层次,催发人们重新审视历史,反思罪恶形成的原因。此外,格拉斯也通过神话暗示,邪恶至今仍旧伴随人类,作者以此警诫世人,不要再蹈覆辙。
作品评价
德国文学评论家海因里希·佛姆魏克:此书读来让人恼火,但这是部了不起的长篇小说,让人想起拉伯雷和让·保尔,作者通过艺术化和精巧而纷杂的叙事,再现了一个时代。
作者简介
君特·格拉斯(Günter Grass),1927年生于但泽(今波兰的
格但斯克),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他十七岁被征入伍。1945年负伤住院。战争结束时落入美军战俘营。之后,他当过农业工人等。政治方面,是“四七”社成员,其政治态度和作品中过多的色情内容曾在国内外引起过不少批评。格拉斯的创作活动从诗歌开始,自1956年起发表3部诗集《风信鸡之优点》、《三角轨道》等,1959年问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使他获得世界声誉,此外还有《
猫与鼠》(1961)、《非常岁月》(1963,亦译《
狗年月》),合称为《
但泽三部曲》,成为一幅描绘德国社会生活的画卷。格拉斯为当代联邦德国重要作家,语言之新颖,想象之丰富,手法之独特使他在当代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曾多次获奖,几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