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狄拉克费米子是
反粒子与自身不同的
费米子。绝大多数粒子因为反粒子与自身不同,而属于狄拉克费米子,
粒子物理学中除
中微子外,
标准模型中的所有
费米子都是狄拉克费米子。狄拉克费米子以
保罗·狄拉克命名,可以用
狄拉克方程描述。
理论物理中,相对于
薛定谔方程之于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½粒子的
波函数方程,由
英国物理学家
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
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这条方程预言了
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
正电子(positron)而证实。
薛定谔方程采用的时间项为一阶
导数,而空间项为二阶导数,因此不具有洛伦兹协变性。若要符合洛伦兹协变性,很自然地需建构一具有空间项一阶导数的
哈密顿量。
其中的系数和不能是简单的常数,否则即使对于简单的
空间旋转变换,这个方程也不是洛伦兹协变的。因此狄拉克假设这些系数都是N×N阶
矩阵以满足洛伦兹协变性。如果系数是矩阵,那么波函数也不能是简单的标量场,而只能是N×1阶列矢量:
狄拉克把这些列矢量叫做
旋量(Spinor),这些旋量所决定的概率密度总是正值:
满足以上条件的系数矩阵和
本征值只可以取±1,并且要求是无迹的,即矩阵的对角线元素和为零。这样,矩阵的阶数N只能为偶数,即包含有相等数量的+1和-1。满足条件的最小偶数是4而不是2,原因是存在3个
泡利矩阵。也可以用狭义相对论惯用四维矩阵来理解,如四动量。
以狄拉克公式来解释能量阶,会发现每个电子能阶会有相对的负能阶,但是实验上普通电子无法带有负能量,因此狄拉克假设负能量阶已被无限的负能电子海占据,所以观测的电子无法进入负能阶。这假说有许多疑点,尤其是无限的电子海其实有接受更多电子的能阶,所以无法防止负能阶电子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