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工时制度包括
不定时工作制和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1994年原劳动部依照劳动法第三十九条制定颁布的《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规定了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行业、岗位(工种)和具体条件标准。其中,不定时工作制的适用工种(岗位):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性质需要或职责范围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行业范围为: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地质及资源勘探、建筑、制盐、制糖、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单位以
标准工作时间为基础,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
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
标准工时制的,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即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即平均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和平均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用人单位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并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轮调等适当方式,确保职工的
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
工作任务的完成。
不定时工作制是一种因
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的限制,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能受固定时数限制,而直接确定职工
劳动量的工作制度。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
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
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企业应当根据
标准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者的
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以便安排劳动者休息。其工资由企业按照本单位的工资制度和
工资分配办法,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和完成劳动定额情况计发。对于符合
带薪年休假条件的劳动者,企业可安排其享受带薪年休假。
(一)综合工时制度的加班计算:一般情况下,
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加班只会在一定周期的工作时间超过标准的总额是,才会存在,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且只能以150%的比例来计算加班费,在标准总额内的时间,即使在某天或某周来看是超过了
标准工作时间但也不以加班来看。同样在
法定节假日工作还是视为加班,按法定的标准支付300%的工资。
(二)不定时工作制度的加班计算:
不定时工作制不存在加班,但是
法定节假日安排加班的必须按照法定的标准支付300%工资的加班费用。
一是坚持维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相统一。修订完善特殊工时制度,既要严格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市场竞争条件下适度增加企业工时制度弹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促进企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综合平衡两者的利益关系,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二是坚持标准工时制度为主体、特殊工时为补充。劳动法在规定标准工时的同时,考虑到部分行业企业的生产特点,规定了特殊工时制度。特殊工时制度只是针对特殊情况
适用,不应该成为多数企业和劳动者广为适用的制度。
三是坚持严格限制与适度放宽相结合。特殊工时制度包括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其中,不定时工作制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不计发加班工资,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休息休假权利和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因此,要严格把握不定时工作制的适用范围,以防因其滥用严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在其计算周期内的累计工作时间应当与标准工作时间相当,超出的部分算作延长工作时间,计发加班费。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一些新兴行业企业具备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特点,因此要区别情况适度放宽,将其纳入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适用范围。
意见稿明确,规定所称特殊工时制度包括
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因生产特点或者
工作性质特殊、不能实行国家规定的
标准工时制度的,要按照规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
一些岗位需要机动作业,或由劳动者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对此,意见稿规定了不定时工作制的岗位范围以及工资保护。规定实行
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其年工资报酬不得低于企业所在直辖市、设区的
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
部分旅游、渔业、海运等行业受季节、资源等条件限制,需要集中作业;而在铁路、邮政、电信等行业中,部分中断作业可能会影响社会公共利益。对于类似的岗位,企业可申请实行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意见稿要求,在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岗位上工作的劳动者,每日最长工作时间(含
正常工作时间和
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1小时,企业应保证其每两周至少有一个连续24小时的休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