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
构造域(Tethyan tectonic domain)又称
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Tethys Himalaya tectonic domain),是在特提斯洋和印度洋两个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中
新生代构造域。
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为界分为两部分:南部,喜马拉雅山为
新生代构造带;北部,包括滇藏、松潘甘孜和昆仑—秦岭地区,为
中生代构造带。向西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欧洲南部及北非的阿尔卑斯造山带,向南则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构造带。除北支伸入秦岭外,
构造线主要为弧形,包括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弧、喜马拉雅弧和三江弧等。
特提斯构造域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个
构造旋回的发展。
印支旋回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北特提斯印支造山系——松潘 甘孜、秦岭、三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印支造山系;
燕山旋回形成改则—那曲燕山造山带;
喜马拉雅旋回是其最新发展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挤压,不仅使喜马拉雅地槽褶皱隆起,而且使滇藏和昆仑、秦岭的造山系再次遭受强烈构造变动,大面积整体隆起形成今日的青藏高原,并给古亚洲构造域以强烈影响,使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老
造山带再次遭受挤压、褶皱、逆掩,山脉快速隆升,形成被巨厚
磨拉石充填的山前坳陷带。
在二叠纪晚期,到距今 6500 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间,地球上南、北两块大陆开始分裂、漂移,形成板块,印度板块分离出来以后,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特提斯洋壳开始受到强烈的挤压,白垩纪中期,由于大西洋扩张和印度陆块继续向北漂移,特提斯洋开始萎缩。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导致了剧烈的地壳构造运动,使喜马拉雅地区全部露出海面,特提斯海消亡,宣告了整个高原地区海洋历史的结束。而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漫长地质时期,多次地壳运动造成的海退和海侵作用,使大量盐质呈盐卤和盐岩状态在四川盆地内沉积下来。